对称与不对称:上来/上去、下来/下去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07:08
本文主要探讨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语法化历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称和不对称问题。除去绪论和结语以外,主要有三大章节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趋向补语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依循“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的语法化历程,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文中把“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的意义分为两大类,五小类。两大类是空间意义和非空间意义,其中空间意义又分为:具体空间意义和抽象空间意义;非空间意义又分为:结果义,状态义和时间义。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趋向补语“上来”“上去”语法化历程中的对称和不对称。“上来”“上去”已经走上语法化的道路,由具体空间意义引申出抽象空间意义和非空间意义中结果义。文中认为“上来”“上去”语法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来”“上去”基本意义之间的区别。由于二者参照点以及关注重点的不同,使得语法化后的新词在意义和用法的分布上出现了不均衡。第三章主要探讨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语法化历程中的对称和不对称。“下来”“下去”均由具体空间意义引伸出抽象空间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和时间意义,语法化的程度较高,...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上来""上去"之间的不对称
2.1 对称和不对称
2.2 "上来""上去"空间意义不对称
2.2.1 "上来""上去"具体空间意义
2.2.1.1 垂直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2.2.1.2 水平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2.2.2 "上来""上去"抽象空间意义
2.2.2.1 隐喻
2.2.2.2 "上来""上去"抽象空间意义
2.2.3 空间意义的不对称分析
2.3 "上来""上去"非空间意义不对称
2.3.1 非空间意义
2.3.2 "上来"结果义、状态义
2.3.2.1 "上来"结果义
2.3.2.2 "上来"状态义
2.3.3 "上去"结果义
2.3.3.1 "绣上去"等
2.3.3.2 "听上去"等
2.4 小结
第三章 "下来""下去"之间的不对称
3.1 "下来""下去"空间意义不对称
3.1.1 垂直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3.1.2 水平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3.1.3 "下来""下去"抽象空间意义
3.1.4 空间意义不对称分析
3.2 "下来""下去"非空间意义
3.2.1 "下来""下去"的结果意义
3.2.1.1 脱离义
3.2.1.2 留存、获得义
3.2.1.3 结果义的不对称分析
3.2.2 "下来""下去"的时间义
3.2.2.1 "下来"延续至完成义
3.2.2.2 "下去"延续义
3.2.2.3 时间义的不对称分析
3.2.3 "下来""下去"的状态义
3.2.3.1 状态义的对称分析
3.2.3.2 状态义的不对称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上来/去""下来/去"之间的不对称
4.1 非空间意义的不对称
4.2 非空间意义不对称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认知表征看补语“下来”、“下去”的不对称[J]. 童小娥.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 卢英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3]“上来”的语义认知分析[J]. 郭家翔. 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6(05)
[4]性质、状态和变化[J]. 张国宪.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3)
[5]视点取向与“上来、上去”的使用[J]. 郭家翔.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6]“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 杨德峰.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3)
[7]“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J]. 王灿龙.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3)
[8]“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J]. 邢福义. 方言. 2003(03)
[9]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 胡壮麟. 现代外语. 2003(01)
[10]说隐喻[J]. 陈嘉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博士论文
[1]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 陈前瑞.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复合趋向补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 高艳.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下来”、“下去”相关问题研究[D]. 王林哲.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下来”“下去”语法化过程考察[D]. 韩蓉.北京语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95383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上来""上去"之间的不对称
2.1 对称和不对称
2.2 "上来""上去"空间意义不对称
2.2.1 "上来""上去"具体空间意义
2.2.1.1 垂直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2.2.1.2 水平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2.2.2 "上来""上去"抽象空间意义
2.2.2.1 隐喻
2.2.2.2 "上来""上去"抽象空间意义
2.2.3 空间意义的不对称分析
2.3 "上来""上去"非空间意义不对称
2.3.1 非空间意义
2.3.2 "上来"结果义、状态义
2.3.2.1 "上来"结果义
2.3.2.2 "上来"状态义
2.3.3 "上去"结果义
2.3.3.1 "绣上去"等
2.3.3.2 "听上去"等
2.4 小结
第三章 "下来""下去"之间的不对称
3.1 "下来""下去"空间意义不对称
3.1.1 垂直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3.1.2 水平方向的具体空间意义
3.1.3 "下来""下去"抽象空间意义
3.1.4 空间意义不对称分析
3.2 "下来""下去"非空间意义
3.2.1 "下来""下去"的结果意义
3.2.1.1 脱离义
3.2.1.2 留存、获得义
3.2.1.3 结果义的不对称分析
3.2.2 "下来""下去"的时间义
3.2.2.1 "下来"延续至完成义
3.2.2.2 "下去"延续义
3.2.2.3 时间义的不对称分析
3.2.3 "下来""下去"的状态义
3.2.3.1 状态义的对称分析
3.2.3.2 状态义的不对称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上来/去""下来/去"之间的不对称
4.1 非空间意义的不对称
4.2 非空间意义不对称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认知表征看补语“下来”、“下去”的不对称[J]. 童小娥.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 卢英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3]“上来”的语义认知分析[J]. 郭家翔. 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6(05)
[4]性质、状态和变化[J]. 张国宪.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3)
[5]视点取向与“上来、上去”的使用[J]. 郭家翔.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6]“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 杨德峰.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3)
[7]“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J]. 王灿龙.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3)
[8]“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J]. 邢福义. 方言. 2003(03)
[9]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 胡壮麟. 现代外语. 2003(01)
[10]说隐喻[J]. 陈嘉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博士论文
[1]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 陈前瑞.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复合趋向补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 高艳.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下来”、“下去”相关问题研究[D]. 王林哲.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下来”“下去”语法化过程考察[D]. 韩蓉.北京语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95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95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