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译文研究之一
发布时间:2021-03-28 01:09
本文主要以姚秦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三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将三本译经与梵文原典逐字逐句进行对勘,通过对三本译经的语言与梵文原典的语言的分析比对,从外来词构成、词汇训诂、语法问题和译经特点四个角度来分别考察《金刚经》译文中一些语言现象,冀能藉以将《金刚经》语言研究进一步铺开。我们总结了汉译《金刚经》外来词的构成。虽然不同译者的翻译偏好不同,意译仍然是翻译外来词最主要的方式。同一个外来词,它的意译词往往比音译词更具流传性。这大概是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这些单音节语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同时单音节语素作为发音单位,不适合读冗长拗口的音译词。所以对于外来词来说,意译比音译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接受。我们就关于《金刚经》梵文原文的一些训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另外三译《金刚经》,我们发现本文考察的三版译经中,有些地方是训释得欠妥的,有些地方是训释得违背原经本意的。我们认为佛经翻译要顾及教义,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自相矛盾,更不能盲从前人。我们根据对梵文原典的仔细考察,指出并纠正了《金刚经今译》和《汉语大词典》的一些错误注...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刚经》及其译文
1.1.1 《金刚经》
1.1.2 《金刚经》的六种汉译译本
1.2 《金刚经》译文的语料价值
1.3 《金刚经》译文研究现状概述
1.4 本文的写作宗旨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刚经》外来词的构成
2.1 音译词
2.1.1 绝对音译词
2.1.2 增字音译词
2.1.3 减字音译词
2.2 意译词
2.2.1 绝对意译词
2.2.2 合成意译词
2.3 梵汉合璧词
2.4 总结
第三章 与训诂有关的几个问题
3.1 梵本的理解问题
3.2 译文对梵本意义的表述问题
3.2.1 表述欠妥
3.2.2 表述异常
3.3 宗教文献的译文是否要顾及教义
3.4 汉语前所未有的词语的训释问题
3.5 与原文相异的译文的训释问题
第四章 梵译汉几组语法对应
4.1 《金刚经》译文中的与格标记"为""为故""为……故"
4.2 《金刚经》译文中的未来时标记"当"
4.3 《金刚经》译文中的未来被动分词标记"应"
4.4 《金刚经》译文中的完成时标记"已"
4.4.1 "已"的对译情况
4.4.2 完成时标记"已"
4.5 总结
第五章 重要译家译《金刚经》的突出特点
5.1 罗什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5.2 笈多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5.3 玄奘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第六章 结语
6.1 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比较是研究汉译佛典的科学方法
6.2 本文的考察内容
6.3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刚经》外来词汇研究[J]. 孔祥珍. 理论月刊. 2008(12)
[2]平凡的源始——《金刚经》“法会因由”之义理阐释[J]. 赵建军.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3]《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 《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 “竟”、“讫”、“毕”[J]. 蒋绍愚. 语言研究. 2001(01)
[4]汉语与佛教文化[J]. 周淑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0(02)
本文编号:3104590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刚经》及其译文
1.1.1 《金刚经》
1.1.2 《金刚经》的六种汉译译本
1.2 《金刚经》译文的语料价值
1.3 《金刚经》译文研究现状概述
1.4 本文的写作宗旨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刚经》外来词的构成
2.1 音译词
2.1.1 绝对音译词
2.1.2 增字音译词
2.1.3 减字音译词
2.2 意译词
2.2.1 绝对意译词
2.2.2 合成意译词
2.3 梵汉合璧词
2.4 总结
第三章 与训诂有关的几个问题
3.1 梵本的理解问题
3.2 译文对梵本意义的表述问题
3.2.1 表述欠妥
3.2.2 表述异常
3.3 宗教文献的译文是否要顾及教义
3.4 汉语前所未有的词语的训释问题
3.5 与原文相异的译文的训释问题
第四章 梵译汉几组语法对应
4.1 《金刚经》译文中的与格标记"为""为故""为……故"
4.2 《金刚经》译文中的未来时标记"当"
4.3 《金刚经》译文中的未来被动分词标记"应"
4.4 《金刚经》译文中的完成时标记"已"
4.4.1 "已"的对译情况
4.4.2 完成时标记"已"
4.5 总结
第五章 重要译家译《金刚经》的突出特点
5.1 罗什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5.2 笈多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5.3 玄奘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第六章 结语
6.1 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比较是研究汉译佛典的科学方法
6.2 本文的考察内容
6.3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刚经》外来词汇研究[J]. 孔祥珍. 理论月刊. 2008(12)
[2]平凡的源始——《金刚经》“法会因由”之义理阐释[J]. 赵建军.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3]《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 《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 “竟”、“讫”、“毕”[J]. 蒋绍愚. 语言研究. 2001(01)
[4]汉语与佛教文化[J]. 周淑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0(02)
本文编号:3104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0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