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言、贫困与语言多元主义陷阱——来自津巴布韦等国的语言政策经验证据

发布时间:2021-03-28 03:43
  减贫是中国与非洲的共同目标,也是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与前提。语言在扶贫、脱贫、减贫过程中的效应已得到多方证实。了解其他贫困落后地区的语言政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理解语言、语言政策、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非洲国家津巴布韦,描述其语言格局、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语言政策所面临的成本挑战、社会稳定性挑战、母语教育隐忧,可以得出:津巴布韦所奉行的"语言多元主义"的执行成本过高,对于社会稳定和教育水平提高可能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利用语言政策来进行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平衡好"语权"和"人权"的关系,警惕"形式化"和"低质量"母语教育陷阱,并尽快发展语言经济学研究,以更好发挥语言政策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江汉学术. 2020,39(06)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语言、贫困与语言多元主义陷阱——来自津巴布韦等国的语言政策经验证据


津巴布韦各语言母语人口与实际使用地位(数据来源:wikipedia,笔者整理)

津巴布韦,语言


然而,官方的一系列关于语言的表述和政策却强化了其差异性,通过将语言单列强化了民族身份(ethnic identity)。历史上,津巴布韦的Ndau族被认为是绍纳人,但之后随着对Ndau语言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将其作为单独的语言来学习,是影响和促使Ndau人要求把自己作为一个单独民族来认同的首要因素[18]。因而,这样的语言政策无疑会带来强化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以及语言分化。大量文献已经表明,语言多样性与恐怖主义、区域冲突直接相关,从而与国家分裂间接相关[19-22]。根据“费希曼—普尔假说”(FishmanPool Hypothesis),语言多样性与国家贫困之间存在正相关,会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它阻碍专业人员流动、增加管理成本、妨碍新技术传播。而贫困是导致政治震荡、社会不稳、国家凝聚力下降的重要因素[23]。目前,许多研究都从各个方面对该假说进行了验证[24]。例如,在相似的地理条件与殖民史背景下,是否推行多语制是造成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25]。


本文编号:3104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04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