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18:34
王士性地理三书是明代具有独特风格的游记散文,真实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运用了大量的表示空间方位概念的方位词,方位词数量丰富。三书语言朴实自然,文辞浅显易懂,口语性强,因此本文选择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性地统计和考察,并作语义和语法分析,以真实再现三书方位词的全貌。文章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解释和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方位词研究概况、方位词的界定标准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按照方位词的界定标准对三书方位词进行穷尽性地搜集和整理,从方位词的意义状况来进行静态描写,以便呈现三书方位词语义情况的真实面貌。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和组合形式,以便呈现三书方位词语法情况的真实面貌。第四部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三书方位词,同时还讨论了身体部位名词与方位词之间的关系,及其转换的原因。通过研究可以得知,三书方位词数量众多,以表达空间语义为主,也不乏表地位、社会关系等隐喻含义的例句。能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法成分,其中以作状语为主。能搭配的词类也很多,且与之搭配的名词范围大为扩展。语义方面,词义丰富,双音方位词语义具有很强的...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王士性地理三书的语料价值
1.1.2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概况
1.2.1 方位词研究概况
1.2.2 王士性地理三书研究概况
1.3 方位词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1.3.1 方位词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语义分析
2.1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1 “上”、“下”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2 “前”、“后”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3 “左”、“右”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4 “里”、“中”、“内”、“外”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5 “东”、“西”、“南”、“北”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6 “旁”、“边”、“畔”、“侧”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7 “角”、“隅”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8 “间”、“际”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2 小结
第3章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语法分析
3.1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3.2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组合形式
3.2.1 名词+方位词
3.2.2 方位词+名词
3.2.3 介词+方位词/位短语
3.2.4 动词+方位词/位短语
3.2.5 代词+方位词
3.2.6 方位词+动词
3.2.7 副词+方位词
3.2.8 形容词+方位词
3.2.9 方位词+方位词
3.3 小结
第4章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认知解读
4.1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空间隐喻
4.1.1 时间的空间隐喻
4.1.2 等级质量的空间隐喻
4.2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和参照物的选择
4.2.1 方位词的选择
4.2.2 参照物的选择
4.3 王士性地理三书中的身体部位名词
4.3.1 身体部位名词与方位词之间的关系
4.3.2 身体部位名词演变为方位词的原因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边、~面、~头”类方位词产生原因探析[J]. 林晓恒. 语言研究. 2010(04)
[2]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J]. 李亚非. 中国语文. 2009(02)
[3]空间实体的可居点与后置方位词的选择[J]. 储泽祥,王寅. 语言研究. 2008(04)
[4]“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 白丽芳.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4)
[5]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6(03)
[6]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 吴恩锋.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6)
[7]“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J]. 李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8]“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J]. 李文莉.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9]人体名词和“上”、“下”[J]. 李玄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前后”域方位隐喻初探[J]. 李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07)
博士论文
[1]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 刘艳红.南开大学 2010
[2]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 朱晓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 赵倩.北京语言大学 2007
[4]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 邱斌.复旦大学 2007
[5]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 林晓恒.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 蔡言胜.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52272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王士性地理三书的语料价值
1.1.2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概况
1.2.1 方位词研究概况
1.2.2 王士性地理三书研究概况
1.3 方位词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1.3.1 方位词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语义分析
2.1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1 “上”、“下”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2 “前”、“后”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3 “左”、“右”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4 “里”、“中”、“内”、“外”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5 “东”、“西”、“南”、“北”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6 “旁”、“边”、“畔”、“侧”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7 “角”、“隅”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1.8 “间”、“际”类方位词的意义状况
2.2 小结
第3章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语法分析
3.1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3.2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组合形式
3.2.1 名词+方位词
3.2.2 方位词+名词
3.2.3 介词+方位词/位短语
3.2.4 动词+方位词/位短语
3.2.5 代词+方位词
3.2.6 方位词+动词
3.2.7 副词+方位词
3.2.8 形容词+方位词
3.2.9 方位词+方位词
3.3 小结
第4章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认知解读
4.1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的空间隐喻
4.1.1 时间的空间隐喻
4.1.2 等级质量的空间隐喻
4.2 王士性地理三书方位词和参照物的选择
4.2.1 方位词的选择
4.2.2 参照物的选择
4.3 王士性地理三书中的身体部位名词
4.3.1 身体部位名词与方位词之间的关系
4.3.2 身体部位名词演变为方位词的原因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边、~面、~头”类方位词产生原因探析[J]. 林晓恒. 语言研究. 2010(04)
[2]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J]. 李亚非. 中国语文. 2009(02)
[3]空间实体的可居点与后置方位词的选择[J]. 储泽祥,王寅. 语言研究. 2008(04)
[4]“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 白丽芳.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4)
[5]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6(03)
[6]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 吴恩锋.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6)
[7]“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J]. 李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8]“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J]. 李文莉.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9]人体名词和“上”、“下”[J]. 李玄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前后”域方位隐喻初探[J]. 李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07)
博士论文
[1]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 刘艳红.南开大学 2010
[2]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 朱晓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 赵倩.北京语言大学 2007
[4]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 邱斌.复旦大学 2007
[5]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 林晓恒.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 蔡言胜.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52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5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