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的性状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11:53
本文以314个双音节名词的性状义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一是分析名词的性状义的类别。从名词本义和产生的性状义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我们将名词的性状义分为两类:一个是来自名词本身的固有性状义;另一个是来自人为附加在名词上的性状义。二是分析这些名词性状义的产生过程。本文认为名词内部含有五种物性结构为名词的性状义提供了五种来源,分别为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和评价角色。其中来自前四种物性结构的名词的性状义是名词自身的性状义,来自后一种物性结构的名词的性状义是人为附加的性状义。通过定量统计发现,名词性状义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名词本身,大约占到了85.7%。在五种物性角色来源中,凸显施成角色产生性状义的最多,占29.6%;凸显功用角色的最少,占12.1%。从凸显的物性角色的小类来看,以凸显构成角色的位置义最多,占14.6%。三是讨论这些含有性状义的名词的发展。除了一部分名词受制于只能处于名词之后的句法位置,从而无法在功能上进一步发展外,其他含有性状义的名词都在句法功能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认为它们会在功能上相当于区别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副词。通过对173...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名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
1.2.2 名词的性状义
1.2.3 名词与其他词的关系
1.3 理论来源
1.3.1 原型范畴
1.3.2 生成词库理论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名词性状义的类别
2.1 名词固有的性状义
2.1.1 外观
2.1.2 属性
2.2 人为附加
2.2.1 价值评价
2.2.2 主观感受
2.2.3 客观相关
第三章 名词的性状义的产生
3.1 形式角色的凸显
3.1.1 形状
3.1.2 颜色
3.1.3 大小
3.1.4 形貌
3.1.5 习性
3.2 构成角色的凸显
3.2.1 位置
3.2.2 方式
3.2.3 地位
3.2.4 时间
3.3 功用角色的凸显
3.3.1 事物类名词功用义投射
3.3.2 指人类名词功用义投射
3.4 施成角色的凸显
3.5 评价角色的凸显
3.5.1 客观相关
3.5.2 主观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性状义名词的发展
4.1 名词向区别词的非范畴化
4.1.1 临时类
4.1.2 能产类
4.2 名词非范畴化为形容词
4.2.1 间接转变
4.2.2 直接转变
4.3 名词非范畴化为副词
4.3.1 间接转变
4.3.2 直接转变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271 个名词性状义的非范畴化表现
附录2 43 个只体现性状义的名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真心”从名词到副词的动态变化[J]. 孙惠敏.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2]现代汉语隐喻式双音节名名复合词研究——基于生成词库理论[J]. 赵青青,宋作艳. 中文信息学报. 2017(02)
[3]汉语名词的程度与等级性[J]. 罗琼鹏. 语言学研究. 2017(01)
[4]名词“光景”向概数助词和情态副词的演化[J]. 张爱玲. 汉语学报. 2016(02)
[5]功用义对名词词义与构词的影响——兼论功用义的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J]. 宋作艳. 中国语文. 2016(01)
[6]汉语形名复合词的语义建构:基于物性结构与概念整合理论[J]. 张念歆,宋作艳. 中文信息学报. 2015(06)
[7]基于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的名词隐喻现象分析[J]. 李强.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06)
[8]汉语形名组合的语义分析与识解——基于物性结构的探讨[J]. 李强. 汉语学习. 2014(05)
[9]新兴语气副词“真心”探析[J]. 雷冬平,李要珍. 保定学院学报. 2014(04)
[10]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J]. 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2014(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名词性状特征研究[D]. 刘春丽.黑龙江大学 2014
[2]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 王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程度义名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 史笑非.山西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7312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名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
1.2.2 名词的性状义
1.2.3 名词与其他词的关系
1.3 理论来源
1.3.1 原型范畴
1.3.2 生成词库理论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名词性状义的类别
2.1 名词固有的性状义
2.1.1 外观
2.1.2 属性
2.2 人为附加
2.2.1 价值评价
2.2.2 主观感受
2.2.3 客观相关
第三章 名词的性状义的产生
3.1 形式角色的凸显
3.1.1 形状
3.1.2 颜色
3.1.3 大小
3.1.4 形貌
3.1.5 习性
3.2 构成角色的凸显
3.2.1 位置
3.2.2 方式
3.2.3 地位
3.2.4 时间
3.3 功用角色的凸显
3.3.1 事物类名词功用义投射
3.3.2 指人类名词功用义投射
3.4 施成角色的凸显
3.5 评价角色的凸显
3.5.1 客观相关
3.5.2 主观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性状义名词的发展
4.1 名词向区别词的非范畴化
4.1.1 临时类
4.1.2 能产类
4.2 名词非范畴化为形容词
4.2.1 间接转变
4.2.2 直接转变
4.3 名词非范畴化为副词
4.3.1 间接转变
4.3.2 直接转变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271 个名词性状义的非范畴化表现
附录2 43 个只体现性状义的名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真心”从名词到副词的动态变化[J]. 孙惠敏.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2]现代汉语隐喻式双音节名名复合词研究——基于生成词库理论[J]. 赵青青,宋作艳. 中文信息学报. 2017(02)
[3]汉语名词的程度与等级性[J]. 罗琼鹏. 语言学研究. 2017(01)
[4]名词“光景”向概数助词和情态副词的演化[J]. 张爱玲. 汉语学报. 2016(02)
[5]功用义对名词词义与构词的影响——兼论功用义的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J]. 宋作艳. 中国语文. 2016(01)
[6]汉语形名复合词的语义建构:基于物性结构与概念整合理论[J]. 张念歆,宋作艳. 中文信息学报. 2015(06)
[7]基于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的名词隐喻现象分析[J]. 李强.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06)
[8]汉语形名组合的语义分析与识解——基于物性结构的探讨[J]. 李强. 汉语学习. 2014(05)
[9]新兴语气副词“真心”探析[J]. 雷冬平,李要珍. 保定学院学报. 2014(04)
[10]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J]. 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2014(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名词性状特征研究[D]. 刘春丽.黑龙江大学 2014
[2]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 王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程度义名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 史笑非.山西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7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5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