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5 19:46
古入声属于韵母结构形态的范畴,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韵书作为古代反映实际语音系统现存的重要研究材料,留下了入声韵演变的轨迹。明清两代音韵学著作大量涌现,语音发展迅速,是语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本文采用文献材料和活方言材料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韵书,分为官话韵书入声韵研究、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以及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三个部分进行探讨。详细分析韵书中古入声韵字在韵书中的分布,并分析入声韵与阴声韵和阳声韵字不同的相配情况,同时还联系同时期的对音材料、韵文材料等进行综合比较,探讨入声韵韵尾的演变以及入声韵的归并。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韵书,分析中古入声韵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探讨古入声韵在不同性质韵书中演变的规律及形成原因,勾画出入声韵明清时期发展演变的一个大体脉络。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入声性质的讨论
1.2 关于官话与方言
1.3 前人研究综述
1.3.1 明清官话韵书入声韵研究
1.3.2 明清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1.3.3 明清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1.4 研究材料及方法
1.4.1 研究材料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官话韵书入声韵研究
2.1 唐宋元共同语韵书入声韵发展简述
2.2 《韵略易通》和《韵略汇通》入声韵研究
2.2.1 《韵略易通》入声韵研究
2.2.2 《韵略汇通》入声韵研究
2.2.3 由《韵略易通》到《韵略汇通》入声韵的转变
2.3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和《韵法直图》入声韵研究
2.3.1 韵书简介及性质探讨
2.3.2 入声韵归并分析
2.3.3 入声韵尾分析
2.3.4 小结
2.4 《西儒耳目资》入声韵研究
2.4.1 韵书简介及性质探讨
2.4.2 入声韵归并分析
2.5 《五方元音》入声韵研究
2.5.1 韵书简介及性质探讨
2.5.2 入声韵归并分析
2.5.3 小结
2.6 明清官话入声韵发展小结
2.6.1 入声韵的归并
2.6.2 入声韵尾的演变
第三章 明清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3.1 元代北方话韵书入声韵发展概况
3.2 北京话入声韵研究
3.2.1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入声韵字归部研究
3.2.2 清代北京音部分韵书古入声韵字发展简介
3.3 山东方言入声韵研究
3.3.1 《万韵书》入声韵研究
3.3.2 其它山东韵书入声韵发展概况
3.4 河南方言入声韵研究
3.4.1 《青郊杂著》入声韵研究
3.4.2 《交泰韵》入声韵研究
3.4.3 小结
3.5 明清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发展小结
3.5.1 入声韵的归并
3.5.2 入声韵尾的演变
第四章 明清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1 明清吴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1.1 明清南曲所反映的吴方言入声韵的发展
4.1.2 《音韵正讹》入声韵研究
4.1.3 《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入声韵研究
4.1.4 明清吴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小结
4.2 明清闽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1 明清闽方言韵书概况
4.2.2 闽东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2.1 韵书简介
4.2.2.2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福州方言拼音字典》、《加订美全八音》入声韵比较研究
4.2.2.3 《安腔八音》入声韵研究
4.2.3 闽南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3.1 韵书简介
4.2.3.2 《汇音妙悟》、《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入声韵比较研究
4.2.4 闽北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4.1 韵书简介
4.2.4.2 《建州八音》入声韵研究
4.2.5 闽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小结
4.3 明清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发展小结
4.3.1 入声韵的归并
4.3.2 入声韵尾的演变
第五章 总论
5.1 明清韵书入声韵发展的趋向
5.2 明清韵书入声韵的归并
附录一:古入声字今普通话读音归纳
附录二:《戚参军八音字义历便览》入声韵字配入阴阳列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末传教士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性质考[J]. 薛志霞. 晋中学院学报. 2008(04)
[2]入声演化三途[J]. 朱晓农,焦磊,严至诚,洪英. 中国语文. 2008(04)
[3]《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J]. 马重奇. 古汉语研究. 2008(01)
[4]说“入派三声”之“入”——《入声论》之十[J]. 夏中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9)
[5]汉语韵尾辅音演变的音系理据[J]. 张吉生. 中国语文. 2007(04)
[6]谈谈入声问题[J]. 陆雯雯,梁凤居. 语文学刊. 2006(24)
[7]论“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论之九[J].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8]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J]. 罗杰瑞,梅祖麟. 方言. 2004(04)
[9]《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J]. 马重奇. 方言. 2004(03)
[10]《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J]. 马重奇. 方言. 2004(02)
博士论文
[1]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 邹德文.吉林大学 2009
[2]中古以来的开合口研究[D]. 张平忠.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 吴波.复旦大学 2007
[4]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 董建交.复旦大学 2007
[5]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 戴黎刚.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D]. 魏薇.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福州方言拼音字典》研究[D]. 吴姗姗.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明三种韵书比较研究[D]. 孙俊涛.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西儒耳目资》异读研究[D]. 郭书林.北京语言大学 2006
[5]近代汉语等呼观念的演化研究[D]. 洪梅.福建师范大学 2006
[6]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D]. 张静.河北师范大学 2003
[7]交泰韵音系研究[D]. 张伟娥.山东师范大学 2002
[8]《建州八音字义便览》音系研究[D]. 张凡.福建师范大学 2002
[9]加订美全八音音系研究[D]. 李春晓.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0475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入声性质的讨论
1.2 关于官话与方言
1.3 前人研究综述
1.3.1 明清官话韵书入声韵研究
1.3.2 明清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1.3.3 明清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1.4 研究材料及方法
1.4.1 研究材料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官话韵书入声韵研究
2.1 唐宋元共同语韵书入声韵发展简述
2.2 《韵略易通》和《韵略汇通》入声韵研究
2.2.1 《韵略易通》入声韵研究
2.2.2 《韵略汇通》入声韵研究
2.2.3 由《韵略易通》到《韵略汇通》入声韵的转变
2.3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和《韵法直图》入声韵研究
2.3.1 韵书简介及性质探讨
2.3.2 入声韵归并分析
2.3.3 入声韵尾分析
2.3.4 小结
2.4 《西儒耳目资》入声韵研究
2.4.1 韵书简介及性质探讨
2.4.2 入声韵归并分析
2.5 《五方元音》入声韵研究
2.5.1 韵书简介及性质探讨
2.5.2 入声韵归并分析
2.5.3 小结
2.6 明清官话入声韵发展小结
2.6.1 入声韵的归并
2.6.2 入声韵尾的演变
第三章 明清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3.1 元代北方话韵书入声韵发展概况
3.2 北京话入声韵研究
3.2.1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入声韵字归部研究
3.2.2 清代北京音部分韵书古入声韵字发展简介
3.3 山东方言入声韵研究
3.3.1 《万韵书》入声韵研究
3.3.2 其它山东韵书入声韵发展概况
3.4 河南方言入声韵研究
3.4.1 《青郊杂著》入声韵研究
3.4.2 《交泰韵》入声韵研究
3.4.3 小结
3.5 明清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发展小结
3.5.1 入声韵的归并
3.5.2 入声韵尾的演变
第四章 明清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1 明清吴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1.1 明清南曲所反映的吴方言入声韵的发展
4.1.2 《音韵正讹》入声韵研究
4.1.3 《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入声韵研究
4.1.4 明清吴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小结
4.2 明清闽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1 明清闽方言韵书概况
4.2.2 闽东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2.1 韵书简介
4.2.2.2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福州方言拼音字典》、《加订美全八音》入声韵比较研究
4.2.2.3 《安腔八音》入声韵研究
4.2.3 闽南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3.1 韵书简介
4.2.3.2 《汇音妙悟》、《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入声韵比较研究
4.2.4 闽北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
4.2.4.1 韵书简介
4.2.4.2 《建州八音》入声韵研究
4.2.5 闽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小结
4.3 明清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发展小结
4.3.1 入声韵的归并
4.3.2 入声韵尾的演变
第五章 总论
5.1 明清韵书入声韵发展的趋向
5.2 明清韵书入声韵的归并
附录一:古入声字今普通话读音归纳
附录二:《戚参军八音字义历便览》入声韵字配入阴阳列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末传教士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性质考[J]. 薛志霞. 晋中学院学报. 2008(04)
[2]入声演化三途[J]. 朱晓农,焦磊,严至诚,洪英. 中国语文. 2008(04)
[3]《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J]. 马重奇. 古汉语研究. 2008(01)
[4]说“入派三声”之“入”——《入声论》之十[J]. 夏中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9)
[5]汉语韵尾辅音演变的音系理据[J]. 张吉生. 中国语文. 2007(04)
[6]谈谈入声问题[J]. 陆雯雯,梁凤居. 语文学刊. 2006(24)
[7]论“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论之九[J].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8]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J]. 罗杰瑞,梅祖麟. 方言. 2004(04)
[9]《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J]. 马重奇. 方言. 2004(03)
[10]《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J]. 马重奇. 方言. 2004(02)
博士论文
[1]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 邹德文.吉林大学 2009
[2]中古以来的开合口研究[D]. 张平忠.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 吴波.复旦大学 2007
[4]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 董建交.复旦大学 2007
[5]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 戴黎刚.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D]. 魏薇.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福州方言拼音字典》研究[D]. 吴姗姗.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明三种韵书比较研究[D]. 孙俊涛.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西儒耳目资》异读研究[D]. 郭书林.北京语言大学 2006
[5]近代汉语等呼观念的演化研究[D]. 洪梅.福建师范大学 2006
[6]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D]. 张静.河北师范大学 2003
[7]交泰韵音系研究[D]. 张伟娥.山东师范大学 2002
[8]《建州八音字义便览》音系研究[D]. 张凡.福建师范大学 2002
[9]加订美全八音音系研究[D]. 李春晓.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0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7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