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V给”句复合生成机制探索

发布时间:2021-05-31 23:12
  “V给”句是双宾语句的一个次类,同时又是给字句的一种,是口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以往学界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双宾语句或者给字句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V给”句的研究散见其中。本文将以现代汉语“V给”句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V给”句的动词类型及语义分类的句法语义分析,“V给”句构式分析,以及首次对“V给”句的产生机制和动因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V给”句进行全面的共时平面的描写,把“V给”句的动词分为固有给予类、信息传递类、瞬时抛物类、持续传递类、远程给予类以及服务义类动词等六类并详细描写了不同类型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所构成的“V给”句的句法转换限制。并归纳出“V给”句的主语Np1、直接宾语Np3以及间接宾语Np2的分类及语义特征。然后考察了“V给”句的句式特征。接着本文以Goldberg的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为依托,详细考察了“V给”句六种不同动词类型所联系的参与者角色,“V给”构式与不同动词类型的熔合形式按照角色数量和被侧重的状态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对“V给”句构式所表示的事件类型与动词类型表示的事件类型的关系以及动词类型能产性进行了分析。在描写其他给字句相...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给"句的句法语义研究
        1.2.2 "V给"句的句式研究
        1.2.3 "给"的词性问题研究
        1.2.4 "V给"句来源问题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V给"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引言
    2.2 "V给"的句法语义分析
        2.2.1 "给"的词性及其句法特征
        2.2.2 动词类型及其语义特征
    2.3 Np_1的类型及其语义特征
    2.4 Np_2类型及其语义特征
    2.5 Np_3类型和语义特征
    2.6 "V给"句的句式特征
        2.6.1 与相关句式的句式变换
        2.6.2 "V给"句的隐喻扩展
    2.7 "V给"句的其他特征
    2.8 小结
第三章 "V给"句构式考察与相关构式的联接
    3.1 引言
    3.2 构式语法理论
    3.3 "V给"句构式义分析
        3.3.1 动词参与者角色
        3.3.2 "V给"句构式的论元角色
        3.3.3 动词角色与"V给"构式论元角色的熔合
        3.3.4 动词意义和"V给"句构式意义的关系
        3.3.5 "V给"句构式的多义性
        3.3.6 "V给"句构式的部分能产性
    3.4 "V给"句构式与相关构式的联接
        3.4.1 双宾语句构式浅析
        3.4.2 转移终点构式浅析
        3.4.3 受益者介词结构构式浅析
        3.4.4 相关构式间的联接
    3.5 小结
第四章 "V给"句的产生机制与动因
    4.1 引言
    4.2 "V给"句的生成机制
        4.2.1 "V给"句生成的历时依据
        4.2.2 "V给"句生成的句法环境
        4.2.3 "V给"句生成的语义制约
        4.2.4 "V给"句生成的语音制约
    4.3 "V给"句产生的动因
        4.3.1 认知动因
        4.3.2 动补结构的类推作用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赐予类动词+代词+名词”为双宾句式——从《诗经》“永锡尔类”的训释谈起[J]. 于智荣.  汉字文化. 2007(06)
[2]“给予”类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论元缺省的认知解释[J]. 陈昌来.  汉语学习. 2007(03)
[3]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J]. 周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4]再论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句式原型[J]. 宋文辉,阎浩然.  语文研究. 2007(02)
[5]概念合成理论评述[J]. 田聪.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3)
[6]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 王正元.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06)
[7]古汉语中处所类双宾句的历史考察[J]. 王建军.  汉语学报. 2006(04)
[8]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 宋文辉.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4)
[9]“糅合”和“截搭”[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4)
[10]《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介词“与”[J]. 何辉凤,唐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9)

硕士论文
[1]基于构块语法的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D]. 胡慧盈.安徽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复杂“给”字句的最简探究[D]. 赵东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209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09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