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个+N”结构的多角度探析
发布时间:2021-06-21 17:44
量词“个”的语法化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重点问题。但是本文却是以量词“个”的语法化历程为基础来得出了“V+个+N”这一结构形成和固化的大致时期,本文从大量语料出发,把历时考察和共时考察结合起来,对这一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描写,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这一结构形成和固化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结构的研究对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所起到的积极意义。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所总结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V+个+N”结构作为一个已经固化的语言结构,具有表达事物微小,轻松随意的特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七种独特的语用意义。二、“V+个+N”结构的大致形成时期是在唐代,并在明清时期固化。三、影响“V+个+N”结构形成和固化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四、对于“V+个+N”结构这类汉语固定格式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对于我们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起到一个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V+个+N"结构中"个"的研究综述
(一) 对"V+个+N"结构中"个"词类划分的争论
(二) 对于"V+个+N"结构中"个"语法功能的研究
二、"V+个+N"结构的以往研究成果、不足以及本论题的提出
三、本文的语料来源及选取原则
第二章 "V+个+N"结构的共时描写研究
一、"V+个+N"结构的共时描述
(一) 从语表形式看"V+个+N"结构的成立条件
(二) 从语里意义看"V+个+N"结构的特征意义
(三) 从语用价值看"V+个+N"结构在语用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 "V+个+N"结构的历时研究及影响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一、"V+个+N"结构的历时研究
(一) 可以计量植物
(二) 可以计量动物
(三) 可以计量人或者神
(四) 可以计量其他物类
二、影响"V+个+N"结构形成的各种因素
(一) 重新分析
(二) 类推机制
(三) 隐喻机制
(四) 泛化机制
(五) 主观化机制
(六) 语法位置的改变
(七) 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规律
(八) 汉语自身的特点
第四章 "V+个+N"结构的发展前景和对外汉语教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 高玲玲,张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3)
[2]湖北襄樊方言“V+起个+N”格式[J]. 贾君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1)
[3]量词“个”的文化属性激活功能和语义的动态理解[J]. 杉村博文.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3)
[4]“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 力量,肖应平. 北方论丛. 2006(01)
[5]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 王寅,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6]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 陆俭明.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1)
[7]“个”标记宾语的功能[J]. 石毓智,雷玉梅. 语文研究. 2004(04)
[8]《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商兑[J]. 洪波,曹小云. 语言研究. 2004(03)
[9]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J]. 周明强. 语文学刊. 2002(01)
[10]标示焦点:“动+个+名”中的“个”[J]. 王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硕士论文
[1]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D]. 路茜男.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动词结构中的“个”[D]. 王莉.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4111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V+个+N"结构中"个"的研究综述
(一) 对"V+个+N"结构中"个"词类划分的争论
(二) 对于"V+个+N"结构中"个"语法功能的研究
二、"V+个+N"结构的以往研究成果、不足以及本论题的提出
三、本文的语料来源及选取原则
第二章 "V+个+N"结构的共时描写研究
一、"V+个+N"结构的共时描述
(一) 从语表形式看"V+个+N"结构的成立条件
(二) 从语里意义看"V+个+N"结构的特征意义
(三) 从语用价值看"V+个+N"结构在语用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 "V+个+N"结构的历时研究及影响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一、"V+个+N"结构的历时研究
(一) 可以计量植物
(二) 可以计量动物
(三) 可以计量人或者神
(四) 可以计量其他物类
二、影响"V+个+N"结构形成的各种因素
(一) 重新分析
(二) 类推机制
(三) 隐喻机制
(四) 泛化机制
(五) 主观化机制
(六) 语法位置的改变
(七) 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规律
(八) 汉语自身的特点
第四章 "V+个+N"结构的发展前景和对外汉语教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 高玲玲,张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3)
[2]湖北襄樊方言“V+起个+N”格式[J]. 贾君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1)
[3]量词“个”的文化属性激活功能和语义的动态理解[J]. 杉村博文.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3)
[4]“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 力量,肖应平. 北方论丛. 2006(01)
[5]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 王寅,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6]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 陆俭明.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1)
[7]“个”标记宾语的功能[J]. 石毓智,雷玉梅. 语文研究. 2004(04)
[8]《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商兑[J]. 洪波,曹小云. 语言研究. 2004(03)
[9]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J]. 周明强. 语文学刊. 2002(01)
[10]标示焦点:“动+个+名”中的“个”[J]. 王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硕士论文
[1]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D]. 路茜男.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动词结构中的“个”[D]. 王莉.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41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4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