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V得/不来”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2 18:05
  “V得/不来”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表示能性意义的特殊格式。前人将这种结构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如“请得/不来”、“买得/不来”、“出得/不来”等是动补结构;另一类如“合得/不来”、“吃得/不来”、“划得/不来”等有固化倾向,为习用语性质。目前学界对此结构并未过多关注。本文将该结构看作一种格式,对其组成构件、语法化历程,整合度高低、不对称现象等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V得/不来”格式的各个构件进行研究。进入“V得/不来”格式中的动词多为单音节,具有【+动态】【+自主】语义特征,按性质可以分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小部分是使令动词。“得/不”为助词,“来”有时具有趋向义,有时为完成义。其次研究“V得/不来”格式的语法化历程。宋代形成,宋代以后不断发展成熟。其构成部件“得”由本义“获得”逐渐虚化为“可能义”,“来”由“趋向义”虚化为“完成义”,虚化机制是转喻和隐喻。整个格式由结果补语转化为可能补语,主要受未然态语境影响,多出现在反问句中。再次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V得/不来”格式进行分析归类。根据构件“V”和“来”的句法功能、语义的不同,并结合格式的整体意义划分出四种整合度,即低、次低、次高、高四种,...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可能补语“V得/不C”结构的研究
        1.2.2“V得/不来”结构中的“得”和“不”的研究
        1.2.3“来”的相关研究
        1.2.4“V得/不来”结构的已有研究
    1.3 本文研究拟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1.3.1 拟采用的理论
        1.3.2 拟采用的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V得来”格式中的构件研究
    2.1 研究对象说明
    2.2“V得/不来”格式中的“V”的研究
        2.2.1“V”的音节特点
        2.2.2“V”的分类
        2.2.3“V”的语义特征分析
    2.3“V得/不来”中的“得/不”和“来”
        2.3.1“V得/不来”中的“得”和“不”的作用及性质界定
        2.3.2“V得/不来”格式中的“来”
    2.4 小结
第三章“V得/不来”结构的历时演变
    3.1“V得/不来”语法化的历程
        3.1.1 宋代以前——“V得来”结构的萌芽期
        3.1.2 宋代——“V得来”结构初步形成
        3.1.3 元代至明代——“V得来”结构的发展期
        3.1.4 清代以后——“V得来”结构的成熟期
    3.2“V得来”结构的语法化动因
        3.2.1“V得来”产生以前“得”的发展
        3.2.2“V得来”形成的句法语义动因
        3.2.3“V得来”形成的认知动因
        3.2.4“说得来”类的主观化
    3.3 小结
第四章“V得/不来”格式的整合及其句法、语义和语用
    4.1 概念整合理论
    4.2 整合度的层级分布及判定标准
        4.2.1 低整合度“V得/不来1”
        4.2.2 次低整合度“V得/不来2”
        4.2.3 次高整合度“V得/不来3”
        4.2.4 高整合度“V得/不来4”
    4.3“V得/不来”的语法功能
        4.3.1“V得/不来”作谓语
        4.3.2“V得/不来”作定语
        4.3.3“V得/不来”作宾语
        4.3.4“V得/不来”作补语
        4.3.5“V得/不来”带宾语
        4.3.6 肯定式和否定式连用
    4.4“V得/不来”的语义分析
        4.4.1“V得/不来”的能性意义
        4.4.2“V得/不来”与“V得/不了”的替换情况
    4.5“V得/不来”的语用分析
        4.5.1 语体风格
        4.5.2 对句类和句式的选择
    4.6 小结
第五章“V得来”与“V不来”的不对称现象研究
    5.1“V得来”与“V不来”不对称的分析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5.1.3 结构形式上的不对称
        5.1.4 分布上的不对称
    5.2“V得来”与“V不来”不对称的解释
        5.2.1 来源和语法化不同
        5.2.2 语义背景不同
        5.2.3 汉语能性范畴的语义制约
        5.2.4“V得/不来”的不对称与标记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 吴福祥.  方言. 2010(02)
[2]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 董秀芳.  中国语文. 2009(05)
[3]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J]. 梁银峰.  语言科学. 2009(04)
[4]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J]. 陈前瑞,王继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4)
[5]构式与意象图式[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6]皖北濉溪方言的语气词“来”[J]. 郭辉.  方言. 2008(02)
[7]“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J]. 张谊生.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3)
[8]谈重庆方言中表示能愿的“得”类词语[J]. 杨月蓉.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1)
[9]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J]. 梁银峰.  语言科学. 2005(06)
[10]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 梁银峰.  中国语文. 2004(04)



本文编号:3297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97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