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13:09
  根据功能主义强调的“连续统”概念,我们将特指式反问句和特指式询问句放到一起进行历时考察。以疑问代词为线索,对先秦两汉时期十二部文献中的疑问代词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穷尽性统计,然后考察它们在句法功能、语义指向等方面的异同,在“描写”的过程中进行“解释”。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在这一章里我们首先谈选题依据,将反问句从疑问句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题研究的价值,概括古汉语反问句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以及确定研究对象的依据和类型划分,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进行说明。第二章我们主要对反问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三章里我们按照指代功能将疑问代词分成三类,然后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疑问代词在十二部文献中出现在询问句中和反问句中的用例进行穷尽性考察,在穷尽考察的基础之上,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每种类型的疑问代词在询问句和反问句中的发展情况。第六章重在“解释”,将疑问代词从询问句到反问句的嬗变看成是一个连续统,疑问代词由原来的只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渐渐地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诘,随...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1 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2.2 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2.3 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1.3 古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
        1.3.1 传统语文学时期的古汉语反问句研究
        1.3.2 《马氏文通》后的古汉语反问句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类型划分
        1.4.1 研究对象
        1.4.2 类型划分
    1.5 本文的组织框架
第2章 汉语反问句的性质分析
    2.1 有关反问句性质的代表性观点
    2.2 反问句的性质特点分析
        2.2.1 反问句的句法特点
        2.2.2 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2.3 小结
第3章 先秦两汉时期“谁”和“孰”标记的反问句
    3.1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谁”、“孰”分析
    3.2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谁”、“孰”的用法分析
        3.2.1 “谁”“孰”的询问用法分析
        3.2.2 “谁”“孰”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3.3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谁”、“孰”指代义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先秦两汉时期“恶”“安”“焉”标记的反问句
    4.1 语音层面的考察
    4.2 用法层面的考察
        4.2.1 询问用法分析
        4.2.2 反问用法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先秦两汉时期“何”“曷”“奚”“胡”标记的反问句
    5.1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何”、“曷”分析
        5.1.1 疑问代词“何”和“曷”的使用情况
        5.1.2 疑问代词“何”和“曷”的询问用法分析
        5.1.3 疑问代词“何”和“曷”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5.2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奚”分析
        5.2.1 疑问代词“奚”的询问用法分析
        5.2.2 疑问代词“奚”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5.3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胡”分析
        5.3.1 疑问代词“胡”的询问用法分析
        5.3.2 疑问代词“胡”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先秦两汉时期特指式反问句中标记词的语法化
    6.1 特指式反问句中标记词的词性归属
    6.2 特指式反问句中标记词语法化分析
        6.2.1 代人疑问代词“谁”、“孰”的语法化
        6.2.2 代原因目的疑问代词“何”、“曷”、“胡”、“奚”的语法化
        6.2.3 代处所疑问代词“恶”、“安”、“焉”的语法化
        6.2.4 代方式情状词组“如之何”类的语法化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总结
    7.2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J]. 胡德明.  汉语学习. 2009(04)
[2]汉语反问句的语用类型分析[J]. 周杰.  语文学刊. 2009(15)
[3]汉语反问句语调标记多样化的动因与机制[J]. 刘海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7)
[4]汉语反问句语用功能研究述评[J]. 龙磊.  语文学刊. 2009(09)
[5]论中古“宁”“岂”类是非问句与是非型反问句的区别[J]. 焦艳.  语文学刊. 2009(09)
[6]汉英反问句比较[J]. 殷树林.  汉语学报. 2009(02)
[7]浅析《六度集经》中的“宁”“岂”类问句[J]. 焦艳.  安康学院学报. 2009(02)
[8]“什么”构成的几种反问句[J]. 孙冬惠.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3)
[9]再议反问句的语义分析[J]. 刘斐.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0]反问句研究综述[J]. 方晓国.  中国电力教育. 2009(04)

博士论文
[1]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 李宇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2]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于天昱.中央民族大学 2007
[3]《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 岳立静.北京语言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殷树林.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 王树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6]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 郭婷婷.武汉大学 2005
[7]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 张尹琼.复旦大学 2005
[8]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 文贞惠.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墨子》代词研究[D]. 李琦.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韩诗外传》疑问句研究[D]. 李翠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王菊平.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研究[D]. 彭婕.中南大学 2007
[5]《儒林外史》疑问句研究[D]. 郭爱涛.广西大学 2007
[6]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考察[D]. 朱淑仪.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初、中级留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的调查研究[D]. 潘莉.暨南大学 2007
[8]《说苑》疑问句研究[D]. 田美.山东师范大学 2007
[9]《三遂平妖传》疑问句研究[D]. 冷艳青.曲阜师范大学 2007
[10]《国语》代词语法研究[D]. 郑益兵.广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8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38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