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分布与概念变化的对应与互动——谈“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
发布时间:2021-08-13 18:51
本文从位移事件表达角度,先总结普通话"来/去"的路径义;再分析其编码的"运动、路径、主观方向"概念,进而揭示"来/去"的句法分布与其概念的对应关系:句法位置越边缘化,语义越虚化,位移概念越简单。本文由此提出并论证"来/去"表三种位移概念的假设:综合位移义,路径方向义,纯方向义。然后分析这三种概念在形式表达中对其他成分的制约,着重分析其主观化功能。最后指出,"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是句法分布和概念结构的对应关系、位移事件表达中"运动"和"路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互动合作的结果。
【文章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来/去”的词化特征
二 “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
三 “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在形式表达中的制约关系
3.1综合位移义“来/去”A:[运动+路径+主观方向]对句法成分的制约
3.2路径方向义“来/去”B:[路径+主观方向]对“V+来/去”中V的制约
3.3纯方向义“来/去”C:[主观方向]与主观化表达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J]. 范立珂. 外语研究. 2012(02)
[2]“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及认知动因[J]. 范立珂. 汉语学习. 2012(01)
[3]失去位移义“来”的核心功能[J]. 相原真莉子.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4]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2)
[5]复合趋向补语中“来/去”的句法分布顺序及其理据[J]. 陈忠. 当代语言学. 2007(01)
[6]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7]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04)
[8]“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 马庆株. 语文研究. 1997(03)
[9]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 齐沪扬.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4)
[10]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J]. 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04)
本文编号:3340957
【文章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来/去”的词化特征
二 “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
三 “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在形式表达中的制约关系
3.1综合位移义“来/去”A:[运动+路径+主观方向]对句法成分的制约
3.2路径方向义“来/去”B:[路径+主观方向]对“V+来/去”中V的制约
3.3纯方向义“来/去”C:[主观方向]与主观化表达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J]. 范立珂. 外语研究. 2012(02)
[2]“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及认知动因[J]. 范立珂. 汉语学习. 2012(01)
[3]失去位移义“来”的核心功能[J]. 相原真莉子.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4]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2)
[5]复合趋向补语中“来/去”的句法分布顺序及其理据[J]. 陈忠. 当代语言学. 2007(01)
[6]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7]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04)
[8]“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 马庆株. 语文研究. 1997(03)
[9]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 齐沪扬.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4)
[10]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J]. 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04)
本文编号:3340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4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