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丹阳方言V (aa) +R格式考察

发布时间:2021-08-20 19:30
  汉语语法界普遍公认,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动词重叠之后不可以再带补语。而在诸多南方方言中却大量的存在着动词重叠后接补语的情况。本文选择丹阳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加补语格式进行研究是因为丹阳方言地处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和南方方言(吴方言)的交界处,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线贯穿丹阳,把丹阳一分为二首先,我们对丹阳方言V(aa)+R格式的句法属性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细致地分析了丹阳方言V(aa)+R格式中的动词的特征、动词重叠式的特征和补语的类型、语义指向和感情色彩等。总结出丹阳方言V(aa)+R格式主要有四种,即R为结果补语,R为趋向补语,R为处所补语和R为数量补语。其次,我们对丹阳方言V(aa)+R格式中动词重叠式和整个格式的语法意义进行讨论和研究。从语义量范畴的角度对丹阳方言V(aa)+R格式中动词重叠式进行描写,得出其语法意义应该是通过多次重复动作或增强动作的力度或延长动作持续的时间最终出现R的结果。最后,我们将丹阳方言V(aa)+R格式与周边的吴方言和江淮官话中的V(aa)+R格式从各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发现丹阳方言V(aa)+R格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方言中V(aa)+R格式的特点。其中...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丹阳地理和方言概述
    1.2.选题意义
    1.3.研究现状
        1.3.1.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与补语共现的研究
        1.3.2.方言中动词重叠式与补语共现的研究
    1.4.理论方法
    1.5.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丹阳方言V_((aa))+R格式的共时平面考察
    2.1.引言
    2.2.丹阳方言V_((aa))+R格式中的V
        2.2.1.V_((aa))+R格式对V的选择
        2.2.2.动词的统计
        2.2.3.V_((aa))的语音特点
    2.3.丹阳方言V_((aa))+R格式中的R
        2.3.1.R的类型
        2.3.2.R的感情色彩
        2.3.3.R的语义指向
    2.4.丹阳方言V_((aa))+R格式的句法属性
        2.4.1.V_((aa))+R格式充当的句法成分
        2.4.2.V_((aa))+R格式与其他句法成分的共现
    2.5.丹阳方言V_((aa))+R格式对句类的选择
        2.5.1.V_((aa))+R格式用于祈使句
        2.5.2.V_((aa))+R格式用于陈述句
        2.5.3.V_((aa))+R格式用于疑问句
        2.5.4.V_((aa))+R格式用于双重否定句
    2.6.丹阳方言V_((aa))+R格式的语气强调功能
    2.7.小结
第三章 丹阳方言V_((aa))+R格式的语义分析
    3.1.引言
    3.2.丹阳方言V_((aa))+R格式中V_((aa))的语法意义
        3.2.1.语音上的考证
        3.2.2.认知上的解释
        3.2.3.周边方言的佐证
    3.3.V_((aa))+R格式的语法意义
        3.3.1.各方言V_((aa))+R格式的语法意义
        3.3.2.丹阳方言V_((aa))+R格式的语法意义
    3.4.小结
第四章 丹阳方言V_((aa))+R与其他方言V_((aa))+R异同比较
    4.1.引言
    4.2.丹阳方言V_((aa))+R格式与其他吴方言V_((aa))+R格式差异比较
        4.2.1.格式的类型
        4.2.2.格式的特征
        4.2.3.V_((aa))的语法意义和整个格式的语法意义
        4.2.4.格式对句类的选择
        4.2.5.格式表达语气的功能
    4.3.丹阳方言V_((aa))+R格式与江淮官话V_((aa))+R格式的差异比较
        4.3.1.格式的类型
        4.3.2.格式的特征
        4.3.3.V_((aa))的语法意义和整个格式的语法意义
        4.3.4.格式对句类的选择
        4.3.5.格式表达语气的功能
    4.4.丹阳方言V_((aa))+R格式与周边方言V_((aa))+R格式的相同点
        4.4.1.动词的特征
        4.4.2.补语的感情色彩
        4.4.3.充当的句法成分
    4.5.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本文结论
    5.2.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会审查意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的历史考察[J]. 李文浩.  汉语学习. 2009(01)
[2]繁昌方言里的动词重叠带补语现象[J]. 潘海燕.  语文学刊. 2009(02)
[3]南京方言的VVR动补结构[J]. 刘顺,潘文.  方言. 2008(01)
[4]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考察[J]. 徐阳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5]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J]. 石毓智.  汉语学报. 2007(04)
[6]汉语“动叠+补”结构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考察[J]. 吴为善,李文浩.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7]吴语和闽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考察[J]. 李文浩.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8]汉语方言“VVX”式动词重叠的分布与特点[J]. 王红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南方方言中的“动叠+补”结构[J]. 李文浩.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10]试论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J]. 袁静.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博士论文
[1]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 王红梅.暨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汉语“动叠+补”结构研究[D]. 李文浩.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动词重叠式VV的产生和发展[D]. 王晓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醒世姻缘传》动词重叠研究[D]. 贺卫国.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54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54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d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