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4:07
本文以现代汉语副词“也”为主要考察对象,以主观性为视角从历时角度分析了副词“也”的来源,考察了“也”在现代汉语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及其在复句格式中的意义贡献,并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也”的各种功能作出了解释。主要观点如下:(1)现代汉语副词“也”来源于古汉语句中语气词“也”,“也”的“类同”义的获得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语用推理意义变成指称意义的过程;(2)“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3)语气副词“也”是关联副词“也”在共时平面上的语法化,而带前提句的也字句、零前提句的也字句和不带前提的也字句代表了副词“也”语法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随着比较框架中比较标准由现实变为非现实,主观性依次增强;(4)关联副词“也”经过主观化后具有强烈主观性,语气副词“也”表达的正是“评价情态”,虽然“类同”义已经淡化,但“比较”框架还在起作用,作为程序信息,它引导听话人把话语前提和现实事件进行比较,得出说话人对...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副词“也”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框架
四、本文研究视角
五、本文语料来源
第二章 “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
一、关于“也”源、流之悬案
二、交互主观化:从“也”到“了”和“啊”转化的推手
三、从句中语气词“也”到副词“也”的四个步骤
小结:从[+判断]“也”到副词“也”演化的简单梳理
第三章 语义 ICM 视角下的关联副词“也”
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与概念化
二、“也”语义ICM 的探索.
小结:概念信息与程序信息集于“也”一身
第四章 语气副词“也”情态功能的形成与表达
一、副词“也”的共时主观化历程
二、非范畴化:从关联副词“也”到语气副词“也”
三、语气副词“也”的情态表达
小结 :从台下走到台上,“也”的评价情态的最终形成
第五章 “也”字独用的人际功能
一、副词“也”标记反预期信息功能的形成
二、“也”所标识的反预期信息.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也”的反预期信息
小结:“添加”而来的功能
第六章 “也”字独用的语篇衔接功能
一、“也”的衔接功能
二、主观化、视角化与语篇衔接
小结:“搭桥参照”与话语连贯.
第七章 “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一、“也”字构成的复句格式
二、“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三、“也”字关涉复句关系的演变
小结:“也”的主观性表达与复句关系演变
结论和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偏”和“偏偏”的情态类型及主观性差异[J]. 范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J]. 刘焱. 汉语学习. 2009(04)
[3]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J]. 唐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9(04)
[5]枞阳方言两个回声否定词的语法化[J]. 张定. 中国语文. 2009(04)
[6]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 武果.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3)
[7]论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连贯解释的互补性[J]. 周频. 外语学刊. 2009(03)
[8]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J]. 许家金. 外语学刊. 2009(02)
[9]“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J]. 王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10]语篇隐性衔接关系的扩展性研究[J]. 张喜荣.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S1)
博士论文
[1]“还”和“更”研究[D]. 吴长安.吉林大学 2008
[2]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 孙志农.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 彭利贞.复旦大学 2005
[5]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李善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6]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 陈前瑞.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还、又、也”语气义的表达机制[D]. 徐鹏波.北京大学 2007
[2]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 范熙.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焦点副词语义功能研究[D]. 戴幸.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68654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副词“也”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框架
四、本文研究视角
五、本文语料来源
第二章 “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
一、关于“也”源、流之悬案
二、交互主观化:从“也”到“了”和“啊”转化的推手
三、从句中语气词“也”到副词“也”的四个步骤
小结:从[+判断]“也”到副词“也”演化的简单梳理
第三章 语义 ICM 视角下的关联副词“也”
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与概念化
二、“也”语义ICM 的探索.
小结:概念信息与程序信息集于“也”一身
第四章 语气副词“也”情态功能的形成与表达
一、副词“也”的共时主观化历程
二、非范畴化:从关联副词“也”到语气副词“也”
三、语气副词“也”的情态表达
小结 :从台下走到台上,“也”的评价情态的最终形成
第五章 “也”字独用的人际功能
一、副词“也”标记反预期信息功能的形成
二、“也”所标识的反预期信息.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也”的反预期信息
小结:“添加”而来的功能
第六章 “也”字独用的语篇衔接功能
一、“也”的衔接功能
二、主观化、视角化与语篇衔接
小结:“搭桥参照”与话语连贯.
第七章 “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一、“也”字构成的复句格式
二、“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三、“也”字关涉复句关系的演变
小结:“也”的主观性表达与复句关系演变
结论和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偏”和“偏偏”的情态类型及主观性差异[J]. 范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J]. 刘焱. 汉语学习. 2009(04)
[3]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J]. 唐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9(04)
[5]枞阳方言两个回声否定词的语法化[J]. 张定. 中国语文. 2009(04)
[6]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 武果.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3)
[7]论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连贯解释的互补性[J]. 周频. 外语学刊. 2009(03)
[8]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J]. 许家金. 外语学刊. 2009(02)
[9]“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J]. 王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10]语篇隐性衔接关系的扩展性研究[J]. 张喜荣.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S1)
博士论文
[1]“还”和“更”研究[D]. 吴长安.吉林大学 2008
[2]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 孙志农.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 彭利贞.复旦大学 2005
[5]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李善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6]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 陈前瑞.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还、又、也”语气义的表达机制[D]. 徐鹏波.北京大学 2007
[2]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 范熙.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焦点副词语义功能研究[D]. 戴幸.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68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6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