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事件结构到句子结构 ——以现代汉语“被”字使用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31 21:37
  利用三层语法分析的框架,从事件及事件结构出发,语法可以概括为从事件结构到句子结构的映射规则集合。配位型双语者的语言输出任务是为已有的意义及其结构寻求另一种语言的表达。而从事件结构出发的三层语法分析过程和配位型双语者语言输出过程相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三层语法分析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理论设计。三层语法分析将语言产生概括为由四个实体对象逐层输出的过程,四个实体分别是“有结构的事件、短语、单句、话语输出”。三层指四个实体之间的三个界面。这三个界面被概括为“句法、语用、语篇”三个层面。发现控制一个实体向另一个实体投射的规则是语法研究的目的。“被”字研究有许多尚未得到很好解释的现象,通过实践三层语法框架的分析,本文将“被”定性为语用层面的子事件标记。通过类比力学模型,对“被”字使用建模,本文认为“被”的使用涉及到一个重要语法范畴:动作行为的作用方向。伴随经济动因驱动下的句子复杂化,“被”字标记了一个复杂事件句中子事件间的[±影响]关系。在过去,“被”字使用中的很多现象没得到统一的解释,如与“遭受”类动词的替换、有无“被”的对立与等同同时出现、“被”的使用与话题使用的异同、“被”的谓词...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从事件结构到句子结构 ——以现代汉语“被”字使用为例


Bohnemeyer}(2007)语法实验动画截图

对象,比拟性,语法研究,不同表述


1变体的层次性从认知语法出发,石毓智(2006)对句子多样性有一个简单的比拟性论述,如图2一16中的客观对象A,可以产生(46)中b、c、d、e等四个不同表述:厂-一一~\、厂一一、、\丫.困一自︺.·一一:图2一16:对象A及其多样化表述的图示分析(46)b里边有水的杯子。(如图2一16中B,观察视点:杯子本身)C水在杯子里边。(如图2一16中C,观察视点:水)dl杯子一半是满的。(如图2一16中D,观察视点:从杯底往上看)d2杯子装了半杯水。(如图2一16中D,观察视点:从杯底往上看)e杯子一半是空的。(如图2一16中E,观察视点:从杯口往下看)’(石毓智2006:9)这一类比能揭示人的心理认知世界如何改造客观世界以形成各种不同表达的过程。不过,象如上的(46)b至e的变化不一定是句子结构研究中语法所关心的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在一定层级上做限定才称为有意义的语法研究对象。例如将(46)d2中加入一个施事“他”

句子,波形比较,格式,词汇


例如,在“被”字使用中,本文发现有(65),构成式:(65)体表被有银灰色的薄鳞。不过,即使语误也能反映语言使用者一定的心理现实,因此,统计时,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节后文有详细论述。如果以上波形的振幅越大,说明句法格式分布越密集,这个词汇在使语法格式的选择越少,其功能专门化程度也越高。这里将图4一4中四个合并为图4一5(选择StaekedMarkedLine,能让波型变化更明显地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这些词汇之间句法格式分布波的振幅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J]. 赵国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2]也谈“有/无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J]. 陆丙甫.  当代语言学. 2009(03)
[3]构式与意象图式[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施事与受事语义格交叉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分析[J]. 黄彩玉.  语文研究. 2009(02)
[5]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J]. 张谊生.  语言科学. 2009(03)
[6]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论语态转换的功能[J]. 谢文婷.  吉林教育. 2009(07)
[7]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字词性研究综述[J]. 李京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8]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元功能差异分析[J]. 何芳芝.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9]施事介词短语的生成及其构句机制[J]. 岳中奇.  汉语学报. 2009(01)
[10]隐喻、转喻散议[J]. 陆俭明.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泗洪方言语法研究[D]. 周琴.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小句宾语句整合特征研究[D]. 王华.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 苏俊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 张伯江.复旦大学 2007
[5]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 殷相印.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 阮桂君.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 游舒.武汉大学 2005
[8]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 屈哨兵.华中师范大学 2004
[9]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 郭姝慧.北京语言大学 2004
[10]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 宛新政.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遭受义被动句研究[D]. 成玉珍.中南大学 2008
[2]广西北流粤方言语法研究[D]. 徐荣.清华大学 2008
[3]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D]. 陈晓云.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宝鸡方言语法初探[D]. 闫慧.陕西师范大学 2007
[5]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 殷润林.云南师范大学 2005
[6]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 蚁坤.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0
[7]马卜江村方言语法研究[D]. 孙毕.广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75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75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