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方言“有+AP/VP”中的“有”
发布时间:2021-09-04 04:53
本文以莆田方言“有+AP/vP”中的“有”(本文记为“有x”)为研究对象,主要描写了“有x”的分布情况,考察它的词性及意义。通过对“有x”的语法特点及表意特点的分析和论证,我们认为莆田方言“有x”的词性为副词,其表示的意义为加强肯定。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要介绍莆田和莆田方言的概况,本文研究对象以及目前已有的研究现状。文章的第二、三、四章为主体部分,其中第二章主要描写了“有x”在莆田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并从“有x”所表现出的语法特点分析认为“有x”的词性为副词。第三章主要从“有x+AP/VP”格式在莆田方言中表示四种不同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探讨“有x”的同一性问题。我们先将“有x”分成“有x1”、“有x2”、“有x3”及“有x4”,分别对其分布条件及表达的意义进行考察。据此认为莆田方言“有x+AP/VP”中的“有x”只有一个,其表示的意义为加强肯定。随后,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探讨了“有x”的表意特点。我们在共时语言系统中分析了“有x”与莆田方言中时、体因素结合的情况,认为“有x”表示的是加强肯定的意义,与体意义无关。在对“有x”与普通话“有+VP”中的“有”进行对比分析后,...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莆田和莆田方言
1.2 题目来源和已有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 与本文相关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有_x”的语法特点及词性
2.1 “有_x”的语法特点
2.2 “有_x”的词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_x”的同一性考察
3.1 “有_x+AP/VP”在句子中表示的意义
3.2 “有_x+AP/VP”中“有_x”的分布情况
3.3 “有_x+AP/VP”中“有_x”的同一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_x”的表意特点及形成原因
4.1 “有_x”与时、体的关系
4.2 莆田方言的“有_x”与普通话“有+VP”中“有”的关系
4.3 莆田方言与古汉语“有+AP/VP”中“有”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余论
5.1 本文观点
5.2 余论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肯定副词“有”及其问答功能[J]. 郭中. 求索. 2012(11)
[2]英语have+-en与汉语“有+VP”完成构式对比分析[J]. 李力维.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3]京鲁宁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张丽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据出土文献再论先秦汉语“有2+VP”结构中的“有2”[J]. 兰碧仙. 汉字文化. 2011(04)
[5]句法结构的定量分析——以“有+VP”格式为例[J]. 王玲. 汉语学习. 2011(04)
[6]从粤方言影响看“有+VP”结构形成的认知过程[J]. 孙晶.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2)
[7]闽方言“有+VP”句式溯源[J]. 郑敏惠.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0)
[8]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2010(05)
[9]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J]. 陈前瑞,王继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04)
[10]“有+Vp”结构的三个平面考察[J]. 苟曲波. 新余高专学报. 2010(03)
博士论文
[1]莆仙方言研究[D]. 蔡国妹.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有+VP”格式研究[D]. 任庆.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有VP”句式的多视角研究[D]. 赵涛涛.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260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莆田和莆田方言
1.2 题目来源和已有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 与本文相关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有_x”的语法特点及词性
2.1 “有_x”的语法特点
2.2 “有_x”的词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_x”的同一性考察
3.1 “有_x+AP/VP”在句子中表示的意义
3.2 “有_x+AP/VP”中“有_x”的分布情况
3.3 “有_x+AP/VP”中“有_x”的同一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_x”的表意特点及形成原因
4.1 “有_x”与时、体的关系
4.2 莆田方言的“有_x”与普通话“有+VP”中“有”的关系
4.3 莆田方言与古汉语“有+AP/VP”中“有”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余论
5.1 本文观点
5.2 余论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肯定副词“有”及其问答功能[J]. 郭中. 求索. 2012(11)
[2]英语have+-en与汉语“有+VP”完成构式对比分析[J]. 李力维.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3]京鲁宁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张丽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据出土文献再论先秦汉语“有2+VP”结构中的“有2”[J]. 兰碧仙. 汉字文化. 2011(04)
[5]句法结构的定量分析——以“有+VP”格式为例[J]. 王玲. 汉语学习. 2011(04)
[6]从粤方言影响看“有+VP”结构形成的认知过程[J]. 孙晶.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2)
[7]闽方言“有+VP”句式溯源[J]. 郑敏惠.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0)
[8]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2010(05)
[9]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J]. 陈前瑞,王继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04)
[10]“有+Vp”结构的三个平面考察[J]. 苟曲波. 新余高专学报. 2010(03)
博士论文
[1]莆仙方言研究[D]. 蔡国妹.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有+VP”格式研究[D]. 任庆.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有VP”句式的多视角研究[D]. 赵涛涛.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2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8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