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的形成与特点 ——以汉语中较典型的三种标记性构式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6 11:23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语言学界新兴的一种语法,与生成语法的“成分模式”观点的不同的是:构式语法主张用构式的观点分析语法现象。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选取了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三种句式“非……不可”、“光……就……”、“连……都……”,进行尽可能准确而全面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这三种在形式上更有典型性的标记性构式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揭示了它们在构式化过程中的不同构式化类型以及构式化共性,同时总结出一部分标记性构式在语义、语法以及语用方面的特殊性,从而证明构式语法理论在语法研究中自有其在某一程度上的强大解释力与优越性。全文分为五大章节。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以及前人对构式语法以及构式个案研究的综述,简单介绍了构式语法理论;第一、二、三章分别介绍了“非……不可”、“光……就……”、“连……都……”三种句式的构式化过程探讨以及特点分析;第四章是结论和余论,在这部分中主要是总结三种标记性构式在构式化过程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出三种不同的构式化类型,(当然在汉语中不可能只有这三种构式化的类型,这只是比较典型的三种。)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一个支撑点,以此证明构式语法理论在一些语言现象分析中的优越性。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导论
0.1 选题缘由
0.2 前人研究综述
0.2.1 构式语法理论的创立及国外研究概况
0.2.2 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简介
0.2.3 国内前人个案研究简介
0.2.4 “构式”简介
0.3 研究对象的选取
0.4 本文拟突破的问题
0.5 本文的思路及语料来源
0.5.1 研究思路
0.5.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非X 不可”构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1.1 前人研究概述
1.2 现代汉语“非X 不可”句型分析
1.3 构式“非X 不可”的形成及发展
1.3.1 构式“非X 不可”的结构语法化
1.3.2 构式“非X 不可”的功能语法化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X 就Y”构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2.1 前人研究综述
2.2 “光X 就Y”的构式义
2.3 “光X 就Y”的结构特点
2.3.1 构式项的语法功能
2.3.2 语义指向
2.3.3 主语辨析
2.4 “光X 就Y”前身推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X 都Y”构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3.1 前人研究综述
3.2 现代汉语“连X 都Y”构式义
3.3 构式的形成
3.3.1 早期“连”的语法化
3.3.2 早期“都”的语法化
3.3.3 “连X 都Y”构式化过程
3.4 “连X 都Y”构式的可变项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余论
4.1 标记性构式的形成过程对比考察
4.1.1 标记性构式形成过程中的共同性
4.1.2 标记性构式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
4.2 标记性构式的特点总结
4.2.1 标记性构式的语义特点
4.2.2 标记性构式的语法特点
4.2.3 标记性构式的语用特点
4.3 标记性构式的心理学支撑点
4.4 从标记性构式看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式与意象图式[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2]构式语法理论刍议[J]. 潘月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6)
[3]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J]. 陈满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6)
[4]“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J]. 彭睿. 语言科学. 2008(03)
[5]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 陆俭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01)
[6]“非VP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J]. 王灿龙. 中国语文. 2008(02)
[7]“连”字句式预设分析[J]. 谷亚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12)
[8]语气副词“都”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 乔石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06)
[9]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 邓云华,石毓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5)
[10]现代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综述[J]. 沈莉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硕士论文
[1]“一……就……”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D]. 李青.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2]探讨“连…都/也…”结构的语法化过程[D]. 乔石豪.河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87369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导论
0.1 选题缘由
0.2 前人研究综述
0.2.1 构式语法理论的创立及国外研究概况
0.2.2 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简介
0.2.3 国内前人个案研究简介
0.2.4 “构式”简介
0.3 研究对象的选取
0.4 本文拟突破的问题
0.5 本文的思路及语料来源
0.5.1 研究思路
0.5.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非X 不可”构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1.1 前人研究概述
1.2 现代汉语“非X 不可”句型分析
1.3 构式“非X 不可”的形成及发展
1.3.1 构式“非X 不可”的结构语法化
1.3.2 构式“非X 不可”的功能语法化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X 就Y”构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2.1 前人研究综述
2.2 “光X 就Y”的构式义
2.3 “光X 就Y”的结构特点
2.3.1 构式项的语法功能
2.3.2 语义指向
2.3.3 主语辨析
2.4 “光X 就Y”前身推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X 都Y”构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3.1 前人研究综述
3.2 现代汉语“连X 都Y”构式义
3.3 构式的形成
3.3.1 早期“连”的语法化
3.3.2 早期“都”的语法化
3.3.3 “连X 都Y”构式化过程
3.4 “连X 都Y”构式的可变项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余论
4.1 标记性构式的形成过程对比考察
4.1.1 标记性构式形成过程中的共同性
4.1.2 标记性构式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
4.2 标记性构式的特点总结
4.2.1 标记性构式的语义特点
4.2.2 标记性构式的语法特点
4.2.3 标记性构式的语用特点
4.3 标记性构式的心理学支撑点
4.4 从标记性构式看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式与意象图式[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2]构式语法理论刍议[J]. 潘月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6)
[3]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J]. 陈满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6)
[4]“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J]. 彭睿. 语言科学. 2008(03)
[5]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 陆俭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01)
[6]“非VP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J]. 王灿龙. 中国语文. 2008(02)
[7]“连”字句式预设分析[J]. 谷亚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12)
[8]语气副词“都”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 乔石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06)
[9]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 邓云华,石毓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5)
[10]现代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综述[J]. 沈莉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硕士论文
[1]“一……就……”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D]. 李青.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2]探讨“连…都/也…”结构的语法化过程[D]. 乔石豪.河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87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8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