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古汉语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10:05
  本文以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中疑问代词“何”“何等”“云何”为研究对象,详尽考察了中古佛经中“何”“何等”“云何”的使用数量、语义类型、语法功能等特点。通过分时段进行描写,从数量变化、语义类型和语法功能的分布等方面,勾勒出了“何”“何等”“云何”在中古的历时发展轨迹,并着重从汉译佛经内部、佛经与中土文献,佛经与上古汉语三大方面对比研究,揭示“何”“何等”“云何”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介绍了疑问代词的研究对象,指出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回顾了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疑问代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高频疑问代词和多义性的特点做了界定,对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的选择作了说明。本文的主体之一是高频疑问代词“何”“何等”“云何”的多义性描写。我们通过对“何”“何等”“云何”的数量变化、语义类型和语法功能的分布进行描写和解释,勾勒出他们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本文的主体之二是高频疑问代词“何”“何等”“云何”的多义性的比较分析。这部分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一是汉译佛经内部对比;二是汉译佛经与中土文献的对比;三是中古佛经与上古汉语的对比。通过比较,了解疑问代词“何”“何等”“云...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疑问代词的研究现状
        一、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研究
        二、中古汉语疑问代词研究
        三、疑问代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第二节 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的界定及研究对象
        一、高频疑问代词的界定
        二、多义性的界定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高频疑问代词研究的语料选择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古汉语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描写
    第一节 中古时期疑问代词“何”
        一、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二、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三、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五、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六、隋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七、小结
    第二节 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何等”
        一、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二、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三、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五、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六、隋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七、小结
    第三节 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云何”
        一、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二、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三、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五、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六、隋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七、小结
第三章 中古汉语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特点
    第一节 “何”“何等”“云何”的内部对比
        一、“何”“何等”“云何”的使用数量特点
        二、“何”“何等”“云何”的语义类型特点
        三、“何”“何等”“云何”的语法功能特点
        四、语法功能与多义性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中“何”“何等”“云何”对比
        一、“何等”“云何”的使用特点
        二、“何”的使用特点
    第三节 上古汉语与汉译佛经中“何”“何等”“云何”对比
    第四节 中古时期“云何”盛行的原因初探
第四章 “何”“何等”“云何”多义性形成的动因分析
    一、多义性的形成与“何等”“云何”的结构分析
    二、多义性的形成与语义类型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
    三、多义性的形成与疑问代词的兼类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墨子》疑问代词用法分析[J]. 李琦.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2]汉语疑问代词演变的特殊规则[J]. 冯春田.  文史哲. 2009(05)
[3]魏晋以后疑问代词“云何”的发展与衰亡[J]. 卢烈红.  长江学术. 2008(04)
[4]两部《维摩诘经》“云何”历时研究[J]. 李建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5]《众经撰杂譬喻》中的疑问代词[J]. 李建生.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9)
[6]《太平经》疑问句研究[J]. 王敏红.  古汉语研究. 2007(03)
[7]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J].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06(03)
[8]中古新生疑问代词“如”、“若”、“若为”及其来源[J]. 刘开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01)
[9]试论中古汉语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J]. 刘开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01)
[10]中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字的词性及来源[J]. 何亚南,张爱丽.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硕士论文
[1]三国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曾亮.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杂宝藏经》句法问题初探[D]. 姬红岩.曲阜师范大学 2007
[3]魏晋南北朝译经疑问代词研究[D]. 沈林林.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从《中阿含经》看东晋佛经代词系统[D]. 殷殷.山东大学 2006
[5]东汉佛经的“所”字研究[D]. 韩燕.四川大学 2006
[6]《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D]. 王永超.曲阜师范大学 2006
[7]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张春秀.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98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98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