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副兼类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13:04
  《现代汉语词典》一直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词典。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以下简称《现汉》)在对前人成果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对收录的词做了全面的词性标注。这项工作的完成,进一步提高了《现汉》的实用的价值,同时也对语言的规范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为语言学习者,《现汉》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资源,本文就以从《现汉》中收录的142条形副兼类词词条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形副兼类现象的研究。对形副兼类词的研究从词类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形容词和副词的分类、兼类词的判定做了深入探讨,提出明确的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从认知、功能、语义的角度对形副兼类现象的产生作出解释。通过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认知方面,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范畴转换是形副兼类词产生的认知基础,隐喻是转换机制。功能方面,首先,形容词和副词都可以作为特定的前加词,表行形容词和副词所分布的语义域很相似,使得形容词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从而导致形副兼类词的产生;其次,结构的重新分析、共现成分的变化也是导致形副兼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语义方面,语义与功能关系紧密,我们通过词性与功能的变化判断一个词是否是形副兼类词,实际上,语义的变化是词语兼类...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划分
        一 词类划分的相关问题
        二 形容词和副词的划分
    第二节 兼类词的处理及研究材料
        一 兼类词的处理问题
        二 本文的收词标准及研究对象
            (一) 收词标准
            (二) 收词情况
第二章 形副兼类词产生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范畴理论
        一 原型范畴
        二 范畴转换
    第二节 转变机制:隐喻
第三章 功能、语义的关联
    第一节 功能的改变
        一 形容词作状语
        二 结构的重新分析
        三 共现成分的变化
    第二节 语义的变换
        一 词义的扩大
        二 融合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对《现汉》词性标注的一点参考意见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现汉》词性标注的一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范畴转换观看汉语名词化问题——从朱德熙《语法答问》说起[J]. 檀栋.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J]. 丁岩堂.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副、区兼类词的句法分布及功能发展[J]. 张谊生,杨一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4]“老大”从形容词到副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句法表现[J]. 付玉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副词“原来”的多角度考察[J]. 唐为群.  长江学术. 2006(04)
[6]现代汉语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划分[J]. 刘付华.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7]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 徐枢,谭景春.  中国语文. 2006(01)
[8]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J]. 缑新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04)
[9]论现代汉语词兼类现象的成因[J]. 张海铭.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10]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5(0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研究[D]. 李书业.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老”的语法化问题研究[D]. 刘毅非.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副词的分类与释义分析[D]. 柳燕妮.西北师范大学 2007
[4]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研究[D]. 杨一飞.上海师范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D]. 张素玲.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7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07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