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5 17:53
  本文封于鬯《春秋》四傳《校書》的訓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從解释字詞、分析句讀、探討語法、說明修辭、發凡起例、考訂典制、補明史實、校勘文本共八個方面考察了于氏的訓詁内容;分析了于氏“利用對文,推求詞羲”、“根據異文,比照詁羲”、“聯繋字音,因聲求羲”、“扣紧原文,語境求羲”、“遍檢典籍,集例見羲”等訓詁方法。于氏在具體的訓詁實践中,展现出其獨具的訓詁特色:常能發人之所未發,重视時賢學說,當仁不讓於师。與前代或同時的訓詁學家相比,于氏訓詁更多地關注考補史實與解释詞的所指羲。于氏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訓詁中之作用。但由於各種主客觀的原因,于氏訓詁結論往往呈现出“同條之中,是非俱存,瑕瑜並見”之特色,有些時候,亦表现出了“好立新說”而“求之過深,反爲穿鑿”的毛病。文中還通過實例分析,展现了于氏訓詁成果封古籍整理及辭書编纂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後世封于氏成果的利用情況。論文馀論则封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相關内容之句讀错誤逐條指出,以爲将來于鬯著作造一步整理之参考。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缘
绪論
    一、于鬯與《香草校書》介绍
    二、《春秋》四傳與于氏校
    三、本課题研究现状及選题意羲
第一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内容考察
    第一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之主要内容
    第二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所用之術語
第二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方法分析
    第一節 利用對文,推求詞羲
    第二節 根據異文,比照詁羲
    第三節 聊繋字音,因聲求羲
    第四節 扣紧原文,語境求羲
    第五節 遍檢典籍,集例見羲
    第六節 多種方法综合運用
第三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特色概述
    第一節 讀書精審,察幽入微,常能發人之所未發
    第二節 重视前賢時說,是是非非,當仁不讓於師
    第三節 较多關注考明史實與解释詞的所指羲
    第四節 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訓詁中之作用
    第五節 同條之中,往往正誤同存,瑕瑜并見
    第六節 好立新說,時或求之過深,反爲穿鑿
第四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利用浅說
    第一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在词書编纂中的利用
    第二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在古籍整理中的利用
餘論 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相關部分之句讀及字詞指誤
    一、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中《春秋》四傳《校書》句讀指誤
    二、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中《春秋》四傳《校書》字詞指誤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録:于鬯著述一览表
在學期間發表論文清單
後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左传注》辨正六则[J]. 陈恩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05)
[2]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和方法[J]. 郭明道.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04)
[3]广收异本 精于校勘——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的校勘成就[J]. 张燕娣,詹绍维.  语文学刊. 2003(06)
[4]《春秋左传注》考辨[J]. 陈筱芳.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5]段玉裁与他的《说文解字注》──评段玉裁的治学方法[J]. 吴昕.  江西社会科学. 2001(06)
[6]王念孙杰出的训诂学思想[J]. 徐兴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8(02)
[7]从《经义述闻》看王氏父子的治学方法[J]. 蒋冀骋,邱尚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7(01)
[8]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J]. 汪耀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2)

博士论文
[1]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D]. 牛淑平.安徽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经义述闻》的训诂体例和训诂方法[D]. 闫素华.兰州大学 2006
[2]浅论俞樾、孙诒让、于鬯对《素问》的研究[D]. 罗宝珍.福建师范大学 2003
[3]清代《黄帝内经》研究主要文献的研究[D]. 玄振玉.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10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10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