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官话合音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5 18:50
合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广义的合音现象不仅包括普通话中“不用”合音为“甭”、“(不)需要”合音为“(不)消”类的狭义合音现象,也包括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合音现象在汉语方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在汉语的不同方言中不同程度存在。本文主要以中原官话中的狭义合音现象为对象来考察与合音相关的一些问题。本研究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翔实的区域性材料,有助于丰富汉语音变理论,深化对汉语音变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汉语方言历史音韵的考察,并有助于考察合音与词汇、语法等其它语言层面的互动共变关系,探索语言演化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本文对中原官话28个方言点中的合音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项调查,并主要以这些材料为基础,考察汉语方言合音现象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1章,引言。本部分界定了合音的概念、范围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论述了合音作为一种音变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说明了研究的语料来源、调查范围和方言点的选择等问题,并就文章所使用的术语和符号进行了说明。第2章...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合音的概念、范围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1.1.1 合音的概念
1.1.2 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与合音
1.1.3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 合音是一种普遍性的音变现象
1.2.1 汉语中的合音现象
1.2.2 民族语言中的合音现象
1.2.3 其它语言中的合音现象
1.3 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合音研究的历史脉络
1.3.2 前人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3.4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意义、思路、方法及难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难点
1.5 语料来源、调查范围、方言点的选择及发音合作人
1.5.1 语料来源
1.5.2 调查范围
1.5.3 方言点的选择
1.5.4 发音合作人
1.6 相关术语和符号的说明
1.6.1 合音式、合音词与分说式、起始形式
1.6.2 合音前字、合音后字与合音字
1.6.3 符号说明
第2章 各方言点的合音例汇
2.1 邓州话的合音
2.2 镇平话的合音
2.3 鲁山话的合音
2.4 郏县话的合音
2.5 汝州话的合音
2.6 洛阳话的合音
2.7 新安话的合音
2.8 渑池话的合音
2.9 尉氏话的合音
2.10 郑州话的合音
2.11 濮阳县话的合音
2.12 内黄话的合音
2.13 台前话的合音
2.14 费县话的合音
2.15 信阳话的合音
2.16 商城话的合音
2.17 寿县话的合音
2.18 蚌埠淮上话的合音
2.19 上蔡话的合音
2.20 周口市话的合音
2.21 沈丘话的合音
2.22 宁陵话的合音
2.23 阜阳话的合音
2.24 灵璧话的合音
2.25 萧县话的合音
2.26 徐州话的合音
2.27 长安话的合音
2.28 凤翔话的合音
第3章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认定
3.1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认定原则
3.1.1 语义关联原则
3.1.2 语音对应原则
3.1.3 时间先后原则
3.1.4 文献或方言用例佐证的原则
3.2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认定的个案
3.2.1 表示不碍事、不要紧的“不tsai”
3.2.2 表示不见了、丢了的“mian”
3.2.3 表示晚上的“xaη黑儿”
3.2.4 表示下午的“肉西”
3.2.5 表示院子外面空地的“门上”的合音
3.2.6 表示“现在”的几种合音形式
3.3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认定中所存在的困难
第4章 合音的类型
4.1 形成合音的音节数量类型
4.1.1 双音节合音
4.1.2 多音节合音
4.2 合音形式的稳定性类型
4.2.1 稳态合音
4.2.2 动态合音
4.3 合音的方式类型
4.3.1 拼合式合音
4.3.2 融合式合音
4.3.3 嵌入式合音
4.3.4 零形式合音
4.4 合音的成分构成类型
4.4.1 “实语素+实语素”的合音
4.4.2 “实语素+虚语素”的合音
4.4.3 “虚语素+虚语素”的合音
4.4.4 “虚语素+实语素”的合音
4.4.5 小结
4.5 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类型
4.5.1 直选类合音的类型
4.5.2 选变类合音的类型
4.5.3 小结
第5章 合音音节的生成规则
5.1 理论前提
5.2 音段的合音规则
5.2.1 传统分析
5.2.2 一种优化的统一的生成方案
5.2.3 音段合音中的关键介音的取舍
5.3 声调的合音规则
5.3.1 前人的看法
5.3.2 我们的观点
5.4 小结
5.4.1 合音规则的一致性与合音结果的差异性
5.4.2 由合音规则看合音与反切的差异
第6章 合音与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的关系
6.1 合音与语音的关系
6.1.1 合音与前后音节语音构成之间的关系
6.1.2 合音与方言音系规则的关系
6.1.3 合音对汉语方言音系结构的影响
6.2 合音与词汇的关系
6.2.1 合音与合音成分的结构和语义关联
6.2.2 合音与词汇的创新及单音化
6.3 合音与语法的关系
6.3.1 合音与句法位置和句法结构的关系
6.3.2 合音与语法化
6.3.3 合音与语法形式的创新
6.4 合音与语用的关系
6.4.1 合音的形成与词语的高频使用
6.4.2 合音形式与语用信息的关联
6.4.3 合音式与分说形式的语用分化
6.5 小结
第7章 余论:合音的性质、特点和成因
7.1 合音的性质
7.1.1 合音的时间性
7.1.2 合音的渐变性
7.2 合音的特点
7.2.1 合音的基本单位:双音节
7.2.2 合音的复杂性
7.2.3 合音的区域性和地域性
7.3 合音的成因
7.3.1 合音的成因——“一音一义”律的推动
7.3.2 音变的共性形式与意义的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不同合音成分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的方言点
附录二: 方言点音系
附录三: 各方言点在所属省份的位置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确山方言“三”的非强制性变调及数词变调选择规律[J]. 刘春卉. 语言科学. 2014(02)
[2]大同市南郊区方言中的合音词[J]. 季文娇.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1)
[3]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 孙红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 徐睿渊. 方言. 2013(04)
[5]广西柳州方言合音现象探究[J]. 蔡文俊. 文学教育(下). 2013(09)
[6]沙河方言的合音现象探讨[J]. 王晓庆. 邢台学院学报. 2013(03)
[7]浅析固始县方言合音词的语音构成及与反切关系[J]. 胡项杰. 语文学刊. 2013(16)
[8]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豫北方言合音现象分析[J]. 陈丽湘. 长春大学学报. 2013(07)
[9]赵庄白语的合音音变[J]. 赵燕珍. 大理学院学报. 2013(07)
[10]稷山方言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J]. 侯红娟. 大众文艺. 2013(13)
博士论文
[1]豫北晋语单字音与变音现象研究[D]. 史艳锋.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 张慧丽.北京大学 2011
[3]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研究[D]. 叶祖贵.陕西师范大学 2010
[4]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 赵燕珍.中央民族大学 2009
[5]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 苏俊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6]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 刘雪霞.复旦大学 2006
[7]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 吴云霞.厦门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清代河南地方志方言材料研究[D]. 王珂.河南大学 2013
[2]黄龙方言语音研究[D]. 谷丽娟.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
[3]绥德民歌歌词研究[D]. 张馨爻.西北大学 2012
[4]陕县方言语音研究[D]. 赵亚丽.西北大学 2012
[5]山西左权方言语音研究[D]. 杨萌.山西大学 2012
[6]伊川方言语音研究[D]. 孟义国.西南大学 2012
[7]尉氏方言语音研究[D]. 刘丹丹.山东大学 2012
[8]山西马坊方言研究[D]. 宋姝婧.广西师范大学 2012
[9]新蔡方言音变现象研究[D]. 王瑞.河南大学 2012
[10]临澧方言研究[D]. 谢萌.广西民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0257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合音的概念、范围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1.1.1 合音的概念
1.1.2 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与合音
1.1.3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 合音是一种普遍性的音变现象
1.2.1 汉语中的合音现象
1.2.2 民族语言中的合音现象
1.2.3 其它语言中的合音现象
1.3 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合音研究的历史脉络
1.3.2 前人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3.4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意义、思路、方法及难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难点
1.5 语料来源、调查范围、方言点的选择及发音合作人
1.5.1 语料来源
1.5.2 调查范围
1.5.3 方言点的选择
1.5.4 发音合作人
1.6 相关术语和符号的说明
1.6.1 合音式、合音词与分说式、起始形式
1.6.2 合音前字、合音后字与合音字
1.6.3 符号说明
第2章 各方言点的合音例汇
2.1 邓州话的合音
2.2 镇平话的合音
2.3 鲁山话的合音
2.4 郏县话的合音
2.5 汝州话的合音
2.6 洛阳话的合音
2.7 新安话的合音
2.8 渑池话的合音
2.9 尉氏话的合音
2.10 郑州话的合音
2.11 濮阳县话的合音
2.12 内黄话的合音
2.13 台前话的合音
2.14 费县话的合音
2.15 信阳话的合音
2.16 商城话的合音
2.17 寿县话的合音
2.18 蚌埠淮上话的合音
2.19 上蔡话的合音
2.20 周口市话的合音
2.21 沈丘话的合音
2.22 宁陵话的合音
2.23 阜阳话的合音
2.24 灵璧话的合音
2.25 萧县话的合音
2.26 徐州话的合音
2.27 长安话的合音
2.28 凤翔话的合音
第3章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认定
3.1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认定原则
3.1.1 语义关联原则
3.1.2 语音对应原则
3.1.3 时间先后原则
3.1.4 文献或方言用例佐证的原则
3.2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认定的个案
3.2.1 表示不碍事、不要紧的“不tsai”
3.2.2 表示不见了、丢了的“mian”
3.2.3 表示晚上的“xaη黑儿”
3.2.4 表示下午的“肉西”
3.2.5 表示院子外面空地的“门上”的合音
3.2.6 表示“现在”的几种合音形式
3.3 合音词及合音成分认定中所存在的困难
第4章 合音的类型
4.1 形成合音的音节数量类型
4.1.1 双音节合音
4.1.2 多音节合音
4.2 合音形式的稳定性类型
4.2.1 稳态合音
4.2.2 动态合音
4.3 合音的方式类型
4.3.1 拼合式合音
4.3.2 融合式合音
4.3.3 嵌入式合音
4.3.4 零形式合音
4.4 合音的成分构成类型
4.4.1 “实语素+实语素”的合音
4.4.2 “实语素+虚语素”的合音
4.4.3 “虚语素+虚语素”的合音
4.4.4 “虚语素+实语素”的合音
4.4.5 小结
4.5 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类型
4.5.1 直选类合音的类型
4.5.2 选变类合音的类型
4.5.3 小结
第5章 合音音节的生成规则
5.1 理论前提
5.2 音段的合音规则
5.2.1 传统分析
5.2.2 一种优化的统一的生成方案
5.2.3 音段合音中的关键介音的取舍
5.3 声调的合音规则
5.3.1 前人的看法
5.3.2 我们的观点
5.4 小结
5.4.1 合音规则的一致性与合音结果的差异性
5.4.2 由合音规则看合音与反切的差异
第6章 合音与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的关系
6.1 合音与语音的关系
6.1.1 合音与前后音节语音构成之间的关系
6.1.2 合音与方言音系规则的关系
6.1.3 合音对汉语方言音系结构的影响
6.2 合音与词汇的关系
6.2.1 合音与合音成分的结构和语义关联
6.2.2 合音与词汇的创新及单音化
6.3 合音与语法的关系
6.3.1 合音与句法位置和句法结构的关系
6.3.2 合音与语法化
6.3.3 合音与语法形式的创新
6.4 合音与语用的关系
6.4.1 合音的形成与词语的高频使用
6.4.2 合音形式与语用信息的关联
6.4.3 合音式与分说形式的语用分化
6.5 小结
第7章 余论:合音的性质、特点和成因
7.1 合音的性质
7.1.1 合音的时间性
7.1.2 合音的渐变性
7.2 合音的特点
7.2.1 合音的基本单位:双音节
7.2.2 合音的复杂性
7.2.3 合音的区域性和地域性
7.3 合音的成因
7.3.1 合音的成因——“一音一义”律的推动
7.3.2 音变的共性形式与意义的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不同合音成分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的方言点
附录二: 方言点音系
附录三: 各方言点在所属省份的位置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确山方言“三”的非强制性变调及数词变调选择规律[J]. 刘春卉. 语言科学. 2014(02)
[2]大同市南郊区方言中的合音词[J]. 季文娇.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1)
[3]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 孙红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 徐睿渊. 方言. 2013(04)
[5]广西柳州方言合音现象探究[J]. 蔡文俊. 文学教育(下). 2013(09)
[6]沙河方言的合音现象探讨[J]. 王晓庆. 邢台学院学报. 2013(03)
[7]浅析固始县方言合音词的语音构成及与反切关系[J]. 胡项杰. 语文学刊. 2013(16)
[8]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豫北方言合音现象分析[J]. 陈丽湘. 长春大学学报. 2013(07)
[9]赵庄白语的合音音变[J]. 赵燕珍. 大理学院学报. 2013(07)
[10]稷山方言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J]. 侯红娟. 大众文艺. 2013(13)
博士论文
[1]豫北晋语单字音与变音现象研究[D]. 史艳锋.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 张慧丽.北京大学 2011
[3]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研究[D]. 叶祖贵.陕西师范大学 2010
[4]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 赵燕珍.中央民族大学 2009
[5]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 苏俊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6]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 刘雪霞.复旦大学 2006
[7]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 吴云霞.厦门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清代河南地方志方言材料研究[D]. 王珂.河南大学 2013
[2]黄龙方言语音研究[D]. 谷丽娟.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
[3]绥德民歌歌词研究[D]. 张馨爻.西北大学 2012
[4]陕县方言语音研究[D]. 赵亚丽.西北大学 2012
[5]山西左权方言语音研究[D]. 杨萌.山西大学 2012
[6]伊川方言语音研究[D]. 孟义国.西南大学 2012
[7]尉氏方言语音研究[D]. 刘丹丹.山东大学 2012
[8]山西马坊方言研究[D]. 宋姝婧.广西师范大学 2012
[9]新蔡方言音变现象研究[D]. 王瑞.河南大学 2012
[10]临澧方言研究[D]. 谢萌.广西民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0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1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