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4 09:15
本文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指導,採用數理統計、歸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證研究與理論總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以顏師古《漢書注》的材料為依據,參考各類字書、辭書及古今學者的注解,共分析歸納出180條通假字組,并從所用術語、本字與借字的對應關係、字形關係、字音關係及字義關係等方面進行分類研究,歸納總結其規律,探討顏師古論證通假的方式及成就與不足。本文由六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梳理了學界對“通假”與“假借”的論述,確立本文所研究的通假為“有本字的通假”,包含“本有其字”與“本字后造”兩種情況,以及對“通假”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的研究現狀、價值、目的、方法進行了闡述。第二部分,確定通假字判定的原則及本字的判定標準,并對通假字與同源字、古今字的關係進行說明,認為三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通假字包含一部分同源字與古今字。第三部分,選取100組通假字,從形、音、義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以期能為研究通假現象的其他學人提供參考與實證材料。第四部,歸納并統計表通假字的術語,如“讀曰”“讀如”等,并和前代與同時代表通假的術語進行比較,發現顏師古在術語使用上更具靈活、多樣性,體現了對唐以前...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緒論
0.1 通假概述
0.1.1 “通假”與“假借”
0.1.2 通假字產生的原因
0.2 顏師古《漢書注》的研究現狀
0.3 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研究的價值
0.3.1 學術價值
0.3.2 應用價值
0.4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方法
0.4.1 研究目的
0.4.2 研究方法
1.通假字的判定
1.1 通假字的判定標準
1.2 本字的判定標準
1.3 通假字與同源字、古今字的關係
1.3.1 通假字與同源字
1.3.2 通假字與古今字
2.通假字分析舉例
2.1 之部
2.2 職部
2.3 幽部
2.4 覺部
2.5 冬部
2.6 宵部
2.7 藥部
2.8 侯部
2.9 屋部
2.10 東部
2.11 魚部
2.12 鐸部
2.13 陽部
2.14 支部
2.15 錫部
2.16 耕部
2.17 脂部
2.18 質部
2.19 真部
2.20 微部
2.21 物部
2.22 文部
2.23 歌部
2.24 月部
2.25 元部
2.26 緝部
2.27 侵部
2.28 葉部
2.29 談部
3.顏師古《漢書注》表通假字的術語
3.1 讀曰
3.2 讀為
3.3 讀如
3.4 讀與某同
3.5 某與某同
3.6 某,古某字
3.7 本作
3.8 或作
3.9 假借
3.10 通用
3.11 小結
4.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的類型
4.1 本字與借字的對應關係
4.1.1 數量上的對應關係
4.1.2 其他情況
4.1.3 小結
4.2 本字與借字字形關係類型
4.2.1 本字與借字的字形無聯繫
4.2.2 本字包含借字
4.2.3 借字包含本字
4.2.4 同為形聲字,聲符相同
4.2.5 同為形聲字,形符相同
4.2.6 特殊情況
4.2.7 小結
4.3 本字與借字語音關係類型
4.3.1 雙聲疊韻
4.3.2 聲同韻近
4.3.3 聲近韻同
4.3.4 聲韻皆近
4.3.5 小結
4.4 本字與借字的意義關係類型
4.4.1 借字借本字的本義
4.4.2 借字借本字的引申義
4.4.3 借字借本字的假借義
4.4.4 小結
5.顏師古《漢書注》論證通假字的方式及研究通假字的成就與不足
5.1 顏師古《漢書注》論證通假字的方式
5.1.1 運用術語論證通假字
5.1.2 用本字之義釋借字或串講文義論證通假字
5.1.3 運用異文例證論證通假字
5.1.4 運用同類例證論通假字
5.1.5 運用方言論證通假字
5.1.6 運用舊注論證通假字
5.2 顏師古《漢書注》研究通假字的成就與不足
5.2.1 成就
5.2.2 不足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表
致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区别“通假”和“假借”的必要性[J]. 周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2]假借概念辨疑[J]. 张磊. 语文学刊. 2012(11)
[3]历代假借研究综述[J]. 黎千驹. 殷都学刊. 2007(02)
[4]“假借”考略[J]. 朱立挺.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7(01)
[5]二十年来颜师古《汉书注》研究述略[J]. 王智群.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04)
[6]论“假借”与“通假”[J]. 徐莉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通假字“音同”原则浅说[J]. 周长楫. 古汉语研究. 1998(01)
[8]唐代典籍注释方法论初探[J]. 王勋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9]假借、通假、形声辨析[J]. 唐生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1)
[10]《古汉语通假字字典》序[J]. 周祖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硕士论文
[1]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經傳》通假字研究[D]. 顧慧.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2]《睡虎地秦簡》假借字研究[D]. 李真真.青岛大学 2015
[3]《易通釋》假借研究[D]. 梁超.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朱珔《说文假借义证》研究[D]. 姜大爽.首都师范大学 200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D]. 杜秀云.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5878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緒論
0.1 通假概述
0.1.1 “通假”與“假借”
0.1.2 通假字產生的原因
0.2 顏師古《漢書注》的研究現狀
0.3 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研究的價值
0.3.1 學術價值
0.3.2 應用價值
0.4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方法
0.4.1 研究目的
0.4.2 研究方法
1.通假字的判定
1.1 通假字的判定標準
1.2 本字的判定標準
1.3 通假字與同源字、古今字的關係
1.3.1 通假字與同源字
1.3.2 通假字與古今字
2.通假字分析舉例
2.1 之部
2.2 職部
2.3 幽部
2.4 覺部
2.5 冬部
2.6 宵部
2.7 藥部
2.8 侯部
2.9 屋部
2.10 東部
2.11 魚部
2.12 鐸部
2.13 陽部
2.14 支部
2.15 錫部
2.16 耕部
2.17 脂部
2.18 質部
2.19 真部
2.20 微部
2.21 物部
2.22 文部
2.23 歌部
2.24 月部
2.25 元部
2.26 緝部
2.27 侵部
2.28 葉部
2.29 談部
3.顏師古《漢書注》表通假字的術語
3.1 讀曰
3.2 讀為
3.3 讀如
3.4 讀與某同
3.5 某與某同
3.6 某,古某字
3.7 本作
3.8 或作
3.9 假借
3.10 通用
3.11 小結
4.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的類型
4.1 本字與借字的對應關係
4.1.1 數量上的對應關係
4.1.2 其他情況
4.1.3 小結
4.2 本字與借字字形關係類型
4.2.1 本字與借字的字形無聯繫
4.2.2 本字包含借字
4.2.3 借字包含本字
4.2.4 同為形聲字,聲符相同
4.2.5 同為形聲字,形符相同
4.2.6 特殊情況
4.2.7 小結
4.3 本字與借字語音關係類型
4.3.1 雙聲疊韻
4.3.2 聲同韻近
4.3.3 聲近韻同
4.3.4 聲韻皆近
4.3.5 小結
4.4 本字與借字的意義關係類型
4.4.1 借字借本字的本義
4.4.2 借字借本字的引申義
4.4.3 借字借本字的假借義
4.4.4 小結
5.顏師古《漢書注》論證通假字的方式及研究通假字的成就與不足
5.1 顏師古《漢書注》論證通假字的方式
5.1.1 運用術語論證通假字
5.1.2 用本字之義釋借字或串講文義論證通假字
5.1.3 運用異文例證論證通假字
5.1.4 運用同類例證論通假字
5.1.5 運用方言論證通假字
5.1.6 運用舊注論證通假字
5.2 顏師古《漢書注》研究通假字的成就與不足
5.2.1 成就
5.2.2 不足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顏師古《漢書注》通假字表
致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区别“通假”和“假借”的必要性[J]. 周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2]假借概念辨疑[J]. 张磊. 语文学刊. 2012(11)
[3]历代假借研究综述[J]. 黎千驹. 殷都学刊. 2007(02)
[4]“假借”考略[J]. 朱立挺.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7(01)
[5]二十年来颜师古《汉书注》研究述略[J]. 王智群.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04)
[6]论“假借”与“通假”[J]. 徐莉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通假字“音同”原则浅说[J]. 周长楫. 古汉语研究. 1998(01)
[8]唐代典籍注释方法论初探[J]. 王勋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9]假借、通假、形声辨析[J]. 唐生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1)
[10]《古汉语通假字字典》序[J]. 周祖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硕士论文
[1]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經傳》通假字研究[D]. 顧慧.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2]《睡虎地秦簡》假借字研究[D]. 李真真.青岛大学 2015
[3]《易通釋》假借研究[D]. 梁超.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朱珔《说文假借义证》研究[D]. 姜大爽.首都师范大学 200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D]. 杜秀云.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5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3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