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8:38
本文以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为研究对象。“否定反问句”指的是带有“不、没”等否定词的是非问形式反问句,主要包括“不是…(吗)”“不/没…(吗)”“没看见/听见…(吗)”等,本文根据其句法表层形式将之称为否定反问句。“特指反问句”指的是采用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具体来说,指句子中含有疑问代词,不是用来征询信息的,而是表达与该句字面肯否定形式相反的断言——原句S1中的疑问代词由某个带有存在量词的名词或谓词短语来替换,形成S2,特指反问句表达与S2相反的断言。本文认为反问句采用了问句形式,它表达与句子字面肯否定形式相反的断言。本文在会话分析理论、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观性)、语义学、语用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反问句使用环境”的研究框架,即从反问句所在话轮中的位置及其在序列结构(主要是触发反问句的言行和对反问句的回应等)考察反问句使用的语言环境;从会话参与者之问地位的高低考察反问句使用时的人际环境;从反问句针对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考察反问句使用的场景环境;等等。在详尽考察语料中反问句使用环境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反问句的话语功能主要在于表达说话人不同程度的负面事理立场。并根据说话人使用反...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0 引言
1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
1.1 反问句定义的研究
1.2 反问句结构形式的研究
1.3 反问句意义的研究
1.4 反问句语用价值及使用条件的研究
1.5 反问句答句系统的研究
1.6 影响反问句语义的因素
1.7 反问句次类的研究
1.8 反问句的历时研究
1.9 其他研究
2 理论方法、研究对象与语料
2.1 理论方法:会话分析
2.1.1 会话分析的发展简况
2.1.2 会话分析的特点
2.1.3 会话分析的单位
2.1.4 会话分析的几种典型研究方向
2.1.4.1 话轮轮换
2.1.4.2 序列结构与相邻对
2.1.4.3 优先结构
2.1.4.4 启后性
2.1.4.5 修复
2.1.4.6 机构性谈话
2.1.4.7 语法
2.1.4.8 非言语行为
2.1.4.9 其他
2.1.5 汉语的会话分析
2.1.6 会话分析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对象
2.2.1 以往研究对反问句的处理角度
2.2.2 交互视角下的反问句
2.3 语料来源
2.3.1 台湾政大汉语口语语料库
2.3.2 汉语电话谈话语料库
2.3.3 影视语料
2.4 转写说明
3 自然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
3.1 电话谈话中的否定反问句
3.1.1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3.1.1.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3.1.1.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3.1.1.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3.1.1.4 否定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3.1.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3.1.2.1 负面事理立场
3.1.2.2 四种表现
3.1.2.2.1 提醒
3.1.2.2.2 意外
3.1.2.2.3 反对
3.1.2.2.4 斥责
3.1.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3.2 当面交谈中的否定反问句
3.2.1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3.2.1.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3.2.1.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3.2.1.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3.2.1.4 否定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3.2.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3.2.2.1 负面事理立场
3.2.2.2 四种表现
3.2.2.2.1 提醒
3.2.2.2.2 意外
3.2.2.2.3 反对
3.2.2.2.4 斥责
3.2.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3.3 小结
4 影视对白中的否定反问句
4.1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4.1.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4.1.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4.1.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4.1.4 否定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4.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4.2.1 四种表现
4.2.1.1 提醒
4.2.1.2 意外
4.2.1.3 反对
4.2.1.4 斥责
4.2.2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4.3 小结
5 自然口语中的特指反问句
5.1 电话谈话中的特指反问句
5.1.1 特指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5.1.1.1 特指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5.1.1.2 特指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5.1.1.3 特指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5.1.1.4 特指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5.1.2 特指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5.1.2.1 负面事理立场
5.1.2.2 四种表现
5.1.2.2.1 提醒
5.1.2.2.2 意外
5.1.2.2.3 反对
5.1.2.2.4 斥责
5.1.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5.2 当面交谈中的特指反问句
5.2.1 特指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5.2.1.1 特指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5.2.1.2 特指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5.2.1.3 特指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5.2.1.4 特指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5.2.2 特指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5.2.2.1 负面事理立场
5.2.2.2 四种表现
5.2.2.2.1 提醒
5.2.2.2.2 意外
5.2.2.2.3 反对
5.2.2.2.4 斥责
5.2.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5.3 小结
6 影视对白中的特指反问句
6.1 特指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6.1.1 特指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6.1.2 特指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6.1.3 特指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6.1.4 特指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6.2 特指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6.2.1 四种表现
6.2.1.1 提醒
6.2.1.2 意外
6.2.1.3 反对
6.2.1.4 斥责
6.2.2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6.3 小结
7 两类反问句在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差异
7.1 否定反问句在两种语料中的差异
7.2 特指反问句在两种语料中的差异
7.3 追求艺术效果影响语言的自然性
7.4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 刘大为. 修辞学习. 2009(01)
[2]制造信息差与无疑而问——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一[J]. 刘大为. 修辞学习. 2008(06)
[3]汉语自然会话中话语标记“那(个)”的功能分析[J]. 许家金. 语言科学. 2008(01)
[4]汉语“什么”和韩国语“■■”的反问用法对比[J]. 李吉子.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5]从语用的角度看汉语反问句的使用[J]. 李捷.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6]《庄子·内篇》反问句的语义分析[J]. 张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7]《金瓶梅词话》中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 叶建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J]. 刘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9]“呢”字反问句的产生条件[J]. 李晟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05)
[10]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 朱俊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殷树林.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 王树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 文贞惠.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D]. 朱姝.四川师范大学 2004
[2]汉语疑问句语调研究[D]. 阮吕娜.北京语言大学 2004
[3]汉维语疑问句对比[D]. 徐彦.新疆大学 2004
[4]“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D]. 肖治野.暨南大学 2004
[5]反问的否定功能研究[D]. 杜宝莲.暨南大学 2004
[6]典型有标记反问句研究[D]. 于天昱.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D]. 陈静.四川师范大学 2002
[8]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 刘瑛.河南大学 2002
[9]《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研究[D]. 叶建军.西北师范大学 2002
[10]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 邓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本文编号:3464341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0 引言
1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
1.1 反问句定义的研究
1.2 反问句结构形式的研究
1.3 反问句意义的研究
1.4 反问句语用价值及使用条件的研究
1.5 反问句答句系统的研究
1.6 影响反问句语义的因素
1.7 反问句次类的研究
1.8 反问句的历时研究
1.9 其他研究
2 理论方法、研究对象与语料
2.1 理论方法:会话分析
2.1.1 会话分析的发展简况
2.1.2 会话分析的特点
2.1.3 会话分析的单位
2.1.4 会话分析的几种典型研究方向
2.1.4.1 话轮轮换
2.1.4.2 序列结构与相邻对
2.1.4.3 优先结构
2.1.4.4 启后性
2.1.4.5 修复
2.1.4.6 机构性谈话
2.1.4.7 语法
2.1.4.8 非言语行为
2.1.4.9 其他
2.1.5 汉语的会话分析
2.1.6 会话分析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对象
2.2.1 以往研究对反问句的处理角度
2.2.2 交互视角下的反问句
2.3 语料来源
2.3.1 台湾政大汉语口语语料库
2.3.2 汉语电话谈话语料库
2.3.3 影视语料
2.4 转写说明
3 自然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
3.1 电话谈话中的否定反问句
3.1.1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3.1.1.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3.1.1.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3.1.1.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3.1.1.4 否定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3.1.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3.1.2.1 负面事理立场
3.1.2.2 四种表现
3.1.2.2.1 提醒
3.1.2.2.2 意外
3.1.2.2.3 反对
3.1.2.2.4 斥责
3.1.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3.2 当面交谈中的否定反问句
3.2.1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3.2.1.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3.2.1.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3.2.1.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3.2.1.4 否定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3.2.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3.2.2.1 负面事理立场
3.2.2.2 四种表现
3.2.2.2.1 提醒
3.2.2.2.2 意外
3.2.2.2.3 反对
3.2.2.2.4 斥责
3.2.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3.3 小结
4 影视对白中的否定反问句
4.1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4.1.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4.1.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4.1.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4.1.4 否定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4.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4.2.1 四种表现
4.2.1.1 提醒
4.2.1.2 意外
4.2.1.3 反对
4.2.1.4 斥责
4.2.2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4.3 小结
5 自然口语中的特指反问句
5.1 电话谈话中的特指反问句
5.1.1 特指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5.1.1.1 特指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5.1.1.2 特指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5.1.1.3 特指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5.1.1.4 特指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5.1.2 特指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5.1.2.1 负面事理立场
5.1.2.2 四种表现
5.1.2.2.1 提醒
5.1.2.2.2 意外
5.1.2.2.3 反对
5.1.2.2.4 斥责
5.1.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5.2 当面交谈中的特指反问句
5.2.1 特指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5.2.1.1 特指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5.2.1.2 特指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5.2.1.3 特指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5.2.1.4 特指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5.2.2 特指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5.2.2.1 负面事理立场
5.2.2.2 四种表现
5.2.2.2.1 提醒
5.2.2.2.2 意外
5.2.2.2.3 反对
5.2.2.2.4 斥责
5.2.2.3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5.3 小结
6 影视对白中的特指反问句
6.1 特指反问句的使用环境
6.1.1 特指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6.1.2 特指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6.1.3 特指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6.1.4 特指反问句所在的序列结构分析
6.2 特指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6.2.1 四种表现
6.2.1.1 提醒
6.2.1.2 意外
6.2.1.3 反对
6.2.1.4 斥责
6.2.2 四种话语功能的关系及分布
6.3 小结
7 两类反问句在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差异
7.1 否定反问句在两种语料中的差异
7.2 特指反问句在两种语料中的差异
7.3 追求艺术效果影响语言的自然性
7.4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 刘大为. 修辞学习. 2009(01)
[2]制造信息差与无疑而问——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一[J]. 刘大为. 修辞学习. 2008(06)
[3]汉语自然会话中话语标记“那(个)”的功能分析[J]. 许家金. 语言科学. 2008(01)
[4]汉语“什么”和韩国语“■■”的反问用法对比[J]. 李吉子.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5]从语用的角度看汉语反问句的使用[J]. 李捷.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6]《庄子·内篇》反问句的语义分析[J]. 张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7]《金瓶梅词话》中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 叶建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J]. 刘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9]“呢”字反问句的产生条件[J]. 李晟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05)
[10]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 朱俊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殷树林.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 王树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 文贞惠.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D]. 朱姝.四川师范大学 2004
[2]汉语疑问句语调研究[D]. 阮吕娜.北京语言大学 2004
[3]汉维语疑问句对比[D]. 徐彦.新疆大学 2004
[4]“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D]. 肖治野.暨南大学 2004
[5]反问的否定功能研究[D]. 杜宝莲.暨南大学 2004
[6]典型有标记反问句研究[D]. 于天昱.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D]. 陈静.四川师范大学 2002
[8]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 刘瑛.河南大学 2002
[9]《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研究[D]. 叶建军.西北师范大学 2002
[10]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 邓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本文编号:3464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6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