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15:09
  人类很早以前就学会用符号来记录事件、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人类创造符号并赋予它们意义,符号的这些特定的意义又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类创造符号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网络符号是基于网络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特殊符号,它具有多样性、随意性、时效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息息相关,是人们满足个性化要求的产物,同时又可以使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生动。网络符号的构成是把电脑键盘上的字母键、数字键和特殊功能键等进行重新打散和组合,模拟出人的各种表情和动作,使之转化为一种可视的符号系统,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和情绪,与单纯使用文字交流的枯燥感相比,网络符号更加亲切,富有人性化。网络媒介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视觉文化传达的发展空间,而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符号系统也成为了视觉文化传播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是争议。首先本论文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象形文字的特点和表意方式与网络符号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得出网络符号虽然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但鉴于对网络媒介的特殊依赖性使它始终无法像象形字逐渐转化为简体字一样形成固定的规范和模式;其次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通过研究网民的上网行...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


法尔曼教授和他的微笑符号Fig.3.1ProfessorFahlmanandhissmilesymbol

拼音输入法


还有少量的表现动、植物等元素的符号,比如:≡”;乌贼:“<□:≡”;骨头:“ε==3 ”;玫瑰花:“传到东方之后,日本人创造了横版的网络符号,称为“表示脸庞;“颜文字”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指利用不同的字,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符号,与西方的表情符号不同的是,”、“^”、“-”等符号作眼睛,“_”、“.”、“o”等造出来的符号组合比较传神,可创新的空间更大。比如:-^)”;欢喜:“(^o^)”; 欢呼:“\(^o^)/”_^#”;可爱:“~@^_^@~” ;双手握拳,表示加油努力:” ;很尴尬:“>_<|||”;真尴尬:“⊙﹏⊙‖∣°”“O(^_^)O”; 抽烟:“(^。^)y-~~”;乾杯:“(^^)/▽ ▽符号形式更符合东方人的输入法,流行的搜狗拼音输入法中式,比如,在键盘上敲打“哦”这个词就可以直接出现与之。(如图 3.2)

字符,表情,符号


图 3.4 强大的字符画输入Fig.3.4 Strong Character painting络符号的图画化盘上的符号不足以抒发人们强烈的情绪,人们的表现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符号又逐渐像图画化发展起来,比如人们使用的聊天工具腾讯 QQ 以及 MS自定义表情和动态传情的功能。这些动态的表情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加生动态的表情符号通常是根据现实生活的一些人的表情和动作经过夸张和提个表情往往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化的特点,比如兔斯基、悠嘻猴、洋葱头等 QQ 表情符号就是把动物、植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卡通形象,并且模拟人的喜怒哀乐与日常行为,比如流奈、流汗等表情动作,十分具有趣味性。一种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些流行经典的网络语言搭配不文字来解释动画,动画形象地表达文字的含义。甚至一些社会现象,热点为素材在网络上流传,形成具有时代性的符号。不论是键盘上的符号还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究网络话语符号体系的形成与特征[J]. 许谦.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02)
[2]网络语言的符号学阐释[J]. 王顺玲.  外语电化教学. 2008(02)
[3]浅析网络设计符号[J]. 黄黎清,李彬彬.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4]网语和网话[J]. 秦秀白.  外语电化教学. 2003(06)
[5]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 李军.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6)
[6]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范探析[J]. 钟吉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7]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J]. 陈晓浒.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1(03)
[8]网络语言特点探微[J]. 戚晓杰.  语文建设. 2001(08)
[9]皮尔士的符号学观述评[J]. 张良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1)
[10]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J]. 立鑫.  语文建设. 1998(01)



本文编号:3524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24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