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何X”类副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15:10
本文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研究方法,立足于现代汉语语言事实,主要从词性和语义两个角度出发,以现当代汉语中“何X”类中十一个副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在共时层面下的功能和特征,进一步比较意义相近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对这类词语的特点和发展进行阐释。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交待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前人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的个案研究,文章从“何其”与“何等”的句法功能着手,分析了二者在使用搭配等方面的特点,经过仔细研究比较发现二者在音节节律、结构形式、表达方式、感情色彩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深析其原因,文章认为二者的差异受到语法化的影响,“何其”成词时间早,受古汉语的影响,它多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并且其主观性强,感情色彩浓烈,多带贬义,副词特性明显;相对而言,“何等”在明清期间才发展成为副词,因而它多修饰双音节形容词,多与强调标记“的”同现,感情色彩偏中性,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副词和疑问代词兼类词。第三章考察辩解类时间副词“何曾”与“何尝”,本文先从二者的状位分布和连用顺序等...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 前人研究综述
1.4 前人研究评述
1.5 本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
2.1 “何其”与“何等”的句法功能和共现连用
2.1.1“何其”与“何等”的句法功能
2.1.2“何其”与“何等”的音节节律
2.1.3“何其”与“何等”的共现连用
2.2“何其”与“何等”的程度性和评注性
2.2.1“何其”与“何等”的程度性
2.2.2“何其”与“何等”的评注性
2.3“何其”与“何等”的词汇化和主观化
2.3.1“何其”的历时演变过程
2.3.2“何等”的历时演变过程
2.3.3“何其”与“何等”的主观化
2.4 小结
第三章 辩解类时间副词“何曾”与“何尝”
3.1“何曾”与“何尝”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差异
3.1.1“何曾”与“何尝”的句法功能
3.1.2“何曾”与“何尝”的语义差异
3.2“何曾”与“何尝”的特征和功用
3.2.1“何曾”与“何尝”的句类特征——疑问性和感叹性
3.2.2“何曾”与“何尝”的评价特征——意愿性和确认性
3.2.3“何曾”与“何尝”的时体特征——未然性和惯常性
3.3“何曾”与“何尝”的词汇化和副词化
3.3.1“何曾”的历时演变过程
3.3.2“何尝”的历时演变过程
3.4 小结
第四章 规劝类语气副词“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
4.1“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句法与语义
4.1.1“何不”与“何妨”的句法和语义差异
4.1.2“何苦”与“何必”的句法和语义差异
4.2“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特征和功用
4.2.1 评价特征—肯定性与否定性
4.2.2 时体特征—已然性与未然性
4.3“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主观性
4.3.1“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主观性差异的体现
4.3.2“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主观性
4.3.3“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主观量大小
4.4 小结
第五章“何 X”类副词的特征、性质与成因
5.1“何 X”类副词的句法功能
5.1.1“何 X”类副词的分布与搭配
5.1.2“何 X”类副词与其他副词共现
5.2“何 X”类副词的句类情况
5.3“何 X”类副词中“何”的标记性
5.3.1 否定标记“何”
5.3.2 主观标记“何”
5.4“何 X”类副词的词汇化诱因
5.4.1 从相邻句位到重新分析
5.4.2 从结构凝固到意义泛化
5.5“何 X”类副词的发展趋势
5.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与发展[J]. 张谊生,顿婷. 汉语学报. 2010(01)
[2]“好不好”的表达功能及其形成的语用解释[J]. 余光武,姚瑶. 语言科学. 2009(06)
[3]假设连词“使”的语法化动因[J]. 陈丽,马贝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何”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J]. 楚艳芳. 德州学院学报. 2009(01)
[5]论“被”语法化的机制[J]. 麻彩霞. 汉字文化. 2008(05)
[6]程度副词“怪”的语法化过程[J]. 刘双.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0)
[7]程度副词“挺”的语法化[J]. 刘晓凡.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0)
[8]极性程度副词“极”的主观化[J]. 文旭,黄蓓. 外语研究. 2008(05)
[9]“什么”的否定功用[J]. 姜炜,石毓智. 语言科学. 2008(03)
[10]“何况”与“况且”[J]. 杨俊芳. 语文学刊. 2008(02)
博士论文
[1]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 曾炜.暨南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 吴立红.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或然类语气副词研究[D]. 姚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2]反诘类语气副词研究[D]. 丁婵婵.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32867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 前人研究综述
1.4 前人研究评述
1.5 本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
2.1 “何其”与“何等”的句法功能和共现连用
2.1.1“何其”与“何等”的句法功能
2.1.2“何其”与“何等”的音节节律
2.1.3“何其”与“何等”的共现连用
2.2“何其”与“何等”的程度性和评注性
2.2.1“何其”与“何等”的程度性
2.2.2“何其”与“何等”的评注性
2.3“何其”与“何等”的词汇化和主观化
2.3.1“何其”的历时演变过程
2.3.2“何等”的历时演变过程
2.3.3“何其”与“何等”的主观化
2.4 小结
第三章 辩解类时间副词“何曾”与“何尝”
3.1“何曾”与“何尝”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差异
3.1.1“何曾”与“何尝”的句法功能
3.1.2“何曾”与“何尝”的语义差异
3.2“何曾”与“何尝”的特征和功用
3.2.1“何曾”与“何尝”的句类特征——疑问性和感叹性
3.2.2“何曾”与“何尝”的评价特征——意愿性和确认性
3.2.3“何曾”与“何尝”的时体特征——未然性和惯常性
3.3“何曾”与“何尝”的词汇化和副词化
3.3.1“何曾”的历时演变过程
3.3.2“何尝”的历时演变过程
3.4 小结
第四章 规劝类语气副词“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
4.1“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句法与语义
4.1.1“何不”与“何妨”的句法和语义差异
4.1.2“何苦”与“何必”的句法和语义差异
4.2“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特征和功用
4.2.1 评价特征—肯定性与否定性
4.2.2 时体特征—已然性与未然性
4.3“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主观性
4.3.1“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主观性差异的体现
4.3.2“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主观性
4.3.3“何不”、“何妨”、“何苦”与“何必”的主观量大小
4.4 小结
第五章“何 X”类副词的特征、性质与成因
5.1“何 X”类副词的句法功能
5.1.1“何 X”类副词的分布与搭配
5.1.2“何 X”类副词与其他副词共现
5.2“何 X”类副词的句类情况
5.3“何 X”类副词中“何”的标记性
5.3.1 否定标记“何”
5.3.2 主观标记“何”
5.4“何 X”类副词的词汇化诱因
5.4.1 从相邻句位到重新分析
5.4.2 从结构凝固到意义泛化
5.5“何 X”类副词的发展趋势
5.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与发展[J]. 张谊生,顿婷. 汉语学报. 2010(01)
[2]“好不好”的表达功能及其形成的语用解释[J]. 余光武,姚瑶. 语言科学. 2009(06)
[3]假设连词“使”的语法化动因[J]. 陈丽,马贝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何”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J]. 楚艳芳. 德州学院学报. 2009(01)
[5]论“被”语法化的机制[J]. 麻彩霞. 汉字文化. 2008(05)
[6]程度副词“怪”的语法化过程[J]. 刘双.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0)
[7]程度副词“挺”的语法化[J]. 刘晓凡.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0)
[8]极性程度副词“极”的主观化[J]. 文旭,黄蓓. 外语研究. 2008(05)
[9]“什么”的否定功用[J]. 姜炜,石毓智. 语言科学. 2008(03)
[10]“何况”与“况且”[J]. 杨俊芳. 语文学刊. 2008(02)
博士论文
[1]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 曾炜.暨南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 吴立红.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或然类语气副词研究[D]. 姚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2]反诘类语气副词研究[D]. 丁婵婵.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3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3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