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存在句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6 23:24
本论文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以“有”字句和"There be"句为例,对汉英存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文中大量、详实的例证主要来自汉语经典著作中“有”字句的部分语料、英语国家语料库的部分语料、汉英语存在句的部分经典语料,以及部分自己造的汉英语“有/there be"存在句等,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句法和语义角度验证了Huang (1987)关于汉语“有”字句是英语"there be"句的对应句型的观点,说明了汉语中不仅仅“是”字句和英语"there be"存在句具有对应关系(李莹、徐杰2009),“有”字句和英语"there be"存在句也具有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有”字的意义在引申扩展、功能凸显的过程中,其核心意义是表“存在”:从古代汉语“引介”、“记异”不常现或不曾现的实物的初次出现(李佐丰2003、杨伯峻、何乐士1992),到魏晋至唐宋时期表“列举”(吕叔湘1942),直到现代汉语作“无定标记”(王勇、周迎芳2012),起提示话题作用,这是“有”字功能凸现的第一个方面;其次,由表实在的“存在”、“拥有/领有”,到两者之间相互转换,再到构成完成体标志,并可用于疑问句、否定句...
【文章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理论框架
1.2 研究目的
1.3 各章概要
2. “有”字与汉语存在句
2.1 “有”的语义
2.1.1 字典中的“有”
2.1.2 上古汉语中的“有”
2.1.3 方言中的“有”
2.1.4 “有”的本义—表存在
2.2 “有”字存在句
2.2.1 “有”字存在句在汉语存在句中的地位
2.2.2 “有”字存在句中“有”的意义与功能
2.3 本章小结
3. “THERE BE”和英语存在句
3.1 THERE的来源
3.2 THERE的语义
3.3 BE的意义
3.4 THERE在THERE BE存在句中的意义和功能
3.5 本章小结
4 “有/IHERE RE BE”存在句组件研究
4.1 句首成分
4.1.1 “有”前成分
4.1.2 “thre”
4.2 “存在/EXIST”谓词限制
4.3 核心成分-存在句动词后名词组的“定指效应”分析
4.4 后续成分
4.4.1 后续成分的定性
4.4.2 后续成分和核心名词组后置修饰语的差别
4.4.3 后续成分的限制
4.5 本章小结
5. “有/THERE BE”存在句句法研究
5.1 已有存在句句法研究
5.1.1 there-插入法
5.1.2 小句分析法
5.1.3 双论元结构
5.1.4 光杆名词分析法
5.1.5 附加语分析法
5.2 已有存在句句法研究的不足
5.3 我们的分析
5.3.1 存在谓词短语结构
5.3.2 核心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
5.3.3 后续成分的句法位置
5.4 相关问题分析
5.4.1 DP的问题
5.4.2 格的问题
5.4.3 一致的问题
5.4.4 定指效应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有/THERE BE”存在句语义研究
6.1 MCNALLY的实例化分析
6.2 广义量词分析
6.2.1 Barwise & Cooper广义量词分析法
6.2.3 Keenan广义量词分析法
6.2.4 Zucchi域限制分析法
6.2.5 Francez广义量词分析法
6.3 已有分析的不足
6.4 我们的分析--ROM语义分析模式
6.4.1 纵向语义关系与横向语义网络
6.4.2 存在句的语义核心
6.4.3 简单语义关系和完整语义关系
6.5 本章小结
7. 存在句习得研究
7.1 英语存在句习得研究
7.1.1 存在句定指效应的分布情况
7.1.2 英语there be存在句定指效应习得情况
7.1.3 英语there be存在句定指效应习得研究
7.2 汉语存在句习得研究
7.2.1 主题突出与主语突出
7.2.2 汉语“有”字存在句习得情况
7.2.3 汉语“有”字存在句习得研究
7.3 存在句习得研究的意义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存在句基本句法语义模型
8.2 主要结论
8.3 理论意义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 [J]. 王勇,周迎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2]动词“有”和形容词性宾语 [J]. 沈威. 汉语学报. 2012(03)
[3]There be存在句习得中的定指效应研究 [J]. 于善志,苏佳佳.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05)
[4]英汉语判断词“be”和“是”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J]. 戴清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5]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J]. 郑敏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6]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 [J]. 李莹,徐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7]“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 [J]. 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3)
[8]西语哲:如何被语言研究利用 [J]. 钱冠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3)
[9]构式与意象图式 [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10]湘潭话中的“有”字句 [J]. 丁健纯. 湘南学院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 潘文.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38993
【文章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理论框架
1.2 研究目的
1.3 各章概要
2. “有”字与汉语存在句
2.1 “有”的语义
2.1.1 字典中的“有”
2.1.2 上古汉语中的“有”
2.1.3 方言中的“有”
2.1.4 “有”的本义—表存在
2.2 “有”字存在句
2.2.1 “有”字存在句在汉语存在句中的地位
2.2.2 “有”字存在句中“有”的意义与功能
2.3 本章小结
3. “THERE BE”和英语存在句
3.1 THERE的来源
3.2 THERE的语义
3.3 BE的意义
3.4 THERE在THERE BE存在句中的意义和功能
3.5 本章小结
4 “有/IHERE RE BE”存在句组件研究
4.1 句首成分
4.1.1 “有”前成分
4.1.2 “thre”
4.2 “存在/EXIST”谓词限制
4.3 核心成分-存在句动词后名词组的“定指效应”分析
4.4 后续成分
4.4.1 后续成分的定性
4.4.2 后续成分和核心名词组后置修饰语的差别
4.4.3 后续成分的限制
4.5 本章小结
5. “有/THERE BE”存在句句法研究
5.1 已有存在句句法研究
5.1.1 there-插入法
5.1.2 小句分析法
5.1.3 双论元结构
5.1.4 光杆名词分析法
5.1.5 附加语分析法
5.2 已有存在句句法研究的不足
5.3 我们的分析
5.3.1 存在谓词短语结构
5.3.2 核心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
5.3.3 后续成分的句法位置
5.4 相关问题分析
5.4.1 DP的问题
5.4.2 格的问题
5.4.3 一致的问题
5.4.4 定指效应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有/THERE BE”存在句语义研究
6.1 MCNALLY的实例化分析
6.2 广义量词分析
6.2.1 Barwise & Cooper广义量词分析法
6.2.3 Keenan广义量词分析法
6.2.4 Zucchi域限制分析法
6.2.5 Francez广义量词分析法
6.3 已有分析的不足
6.4 我们的分析--ROM语义分析模式
6.4.1 纵向语义关系与横向语义网络
6.4.2 存在句的语义核心
6.4.3 简单语义关系和完整语义关系
6.5 本章小结
7. 存在句习得研究
7.1 英语存在句习得研究
7.1.1 存在句定指效应的分布情况
7.1.2 英语there be存在句定指效应习得情况
7.1.3 英语there be存在句定指效应习得研究
7.2 汉语存在句习得研究
7.2.1 主题突出与主语突出
7.2.2 汉语“有”字存在句习得情况
7.2.3 汉语“有”字存在句习得研究
7.3 存在句习得研究的意义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存在句基本句法语义模型
8.2 主要结论
8.3 理论意义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 [J]. 王勇,周迎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2]动词“有”和形容词性宾语 [J]. 沈威. 汉语学报. 2012(03)
[3]There be存在句习得中的定指效应研究 [J]. 于善志,苏佳佳.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05)
[4]英汉语判断词“be”和“是”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J]. 戴清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5]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J]. 郑敏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6]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 [J]. 李莹,徐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7]“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 [J]. 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3)
[8]西语哲:如何被语言研究利用 [J]. 钱冠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3)
[9]构式与意象图式 [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10]湘潭话中的“有”字句 [J]. 丁健纯. 湘南学院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 潘文.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38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3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