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
发布时间:2021-12-18 19:28
本文通过对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在词源及隐匿于其背后的民族哲学思想方面的分析,发现两者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的诸种表层差异主要缘于彼此之间的本质性差异:"be"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是/有/在"则具有空间性特质。
【文章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从翻译的困惑谈起
2.“be”的时间性特质与“是/有/在”的空间性特质
3.“be”与“是/有/在”的词源学分析
3.1“be”的词源
3.2“是/有/在”的词源
4.“be”与“是/有/在”的哲学分析
4.1“be”的哲学分析
4.2“是/有/在”的哲学分析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王文斌.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2)
[2]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2010(05)
[3]有无之辨和对老子道的偏斜——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J]. 张祥龙. 中国哲学史. 2010(03)
[4]论郭象的是非观[J]. 暴庆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5]我看汉语的词类[J]. 沈家煊. 语言科学. 2009(01)
[6]生与死:“To be,or not to be”一解[J]. 张沛. 外国文学. 2007(01)
[7]帕尼尼《语言结构规则》文本探究[J]. 裴文. 江苏社会科学. 2007(01)
[8]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J]. 何石彬. 哲学研究. 2005(07)
[9]关于“存在”和“是”[J]. 汪子蒿,王太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 汪维辉. 中国语文. 1998(02)
本文编号:3543040
【文章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从翻译的困惑谈起
2.“be”的时间性特质与“是/有/在”的空间性特质
3.“be”与“是/有/在”的词源学分析
3.1“be”的词源
3.2“是/有/在”的词源
4.“be”与“是/有/在”的哲学分析
4.1“be”的哲学分析
4.2“是/有/在”的哲学分析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王文斌.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2)
[2]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2010(05)
[3]有无之辨和对老子道的偏斜——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J]. 张祥龙. 中国哲学史. 2010(03)
[4]论郭象的是非观[J]. 暴庆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5]我看汉语的词类[J]. 沈家煊. 语言科学. 2009(01)
[6]生与死:“To be,or not to be”一解[J]. 张沛. 外国文学. 2007(01)
[7]帕尼尼《语言结构规则》文本探究[J]. 裴文. 江苏社会科学. 2007(01)
[8]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J]. 何石彬. 哲学研究. 2005(07)
[9]关于“存在”和“是”[J]. 汪子蒿,王太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 汪维辉. 中国语文. 1998(02)
本文编号:3543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4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