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11:48
本研究选取古代、近代、现代几个时间节点上的典型判词,用语体学的理论考察我国判词语体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力图通过具体判词文本语言证实:我国的判词语体从古至今走过了一条封闭——开放——封闭——开放的路径,呈现出一个“之”字形走向,从古代判词的文学化、情感化、道德化至近代判词对传统的扬弃及域外的引鉴,以至现代判词语体的政策化、政治化、军事化、新闻化等等,均说明从古至今判词语言更多地是被背后的意识形态所操控,未能完全走上法律语体规范轨道,中国判词语体的规范化(或现代化)尚需假以时日;判词语体的形成除了制判主体的主观制导因素外,社会客观语境的变更亦会决定判词语体异质要素的增加、个体特征的形成,从判词语体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分化、融合的嬗变轨迹即可显示其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所呈现的不同个体特征,归结出判词语体形态与社会文化共变的规律性。法律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工具,因而对法律语言的研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影响、指导法律实践。对法律语言规范化问题的研究也如此,而有了语体的规范,语言的规范才可能是全面、科学的规范。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包括五章内容。导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论文的大致...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国外法律语言研究状况
二、国内法律语言研究状况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判词语体及其特性
第一节 判词语体概念界定
一、语体
二、法律语体
三、判词语体
第二节 判词语体规范体系
一、汉语的语体规范体系
二、判词语体规范
第三节 判词语体与表达方式
一、叙述方式
二、议论方式
三、说明方式
第四节 判词语体的发生与变化
一、判词语体的产生
二、判词语体的稳定与变化
三、判词语体演变的原因
小结
第二章 我国古代判词语体—文言语体
第一节 古代判词语体简述
一、判词语体的萌芽——《朕匜铭》
二、判词语体的雏形——《春秋决狱》
三、古代判词语体的繁荣——《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名公书判清明集》
四、古代判词语体的成熟——《折狱新语》
第二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伦理化
一、判词强势话语体系的伦理道德化
二、判案依据呈现道德礼教化
第三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文学化
一、骈判——文学化的极端代表
二、散判——文学语体的交融
第四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情感化
一、制判者感情的流露
二、判决依据的情理化
第五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典雅化
一、用语典雅
二、结构用语格式化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近代判词语体——文白间杂语体
第一节 近代判词语体简述
一、清末判词语体
二、民国时期的判词语体
第二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程式化
一、语篇程式性
二、词语程式性
第三节 判决理由的逻辑化
一、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二、引据类语句
第四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异质化
一、法律词语——中西二元对立范式
二、语体渗透——文白间杂
第五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传承性
一、语体有浓重的情理色彩
二、判词旧有模式的保留
第六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通俗化
一、语词通俗、口语化
二、语言大众化、政策化
三、情文理并茂,可读性强
四、因地制宜风格不一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现代判词语体——白话文语体
第一节 现代判词语体简述
第二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口语化
一、口号式话语取代思辨性话语
二、简短性语言代替分析性话语
第三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政治化
一、政治话语取代法言法语
二、概念化话语取代具象性话语
第四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情绪化
第五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规范化
一、现代判词语体规范事件简述
二、叙论语言繁简与适切的冲突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未来的判词语体的思考
第一节 判词语体的个性化与模式化
一、判词语体的模式化问题
二、判词语体的个性化问题
三、模式化与个性化之间
第二节 判词语体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一、新闻语体与判词语体的语体类型之界定
二、新闻语体能动性实证分析
三、新闻语体与判词语体关系之期待
第三节 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性
一、语境与语言的选择
二、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因素
第四节 判词语体的比较与借鉴
一、由形式到内容——域外判词语体之比较
二、对域外语体的融合与借鉴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语文形态与语体的演变[J]. 丁金国. 修辞学习. 2009(05)
[2]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J]. 袁晖. 修辞学习. 2008(06)
[3]论晚清“新名词”与汉语书面语体系变革[J]. 邓伟. 中华文化论坛. 2008(03)
[4]从一份“离婚判决书”看解放初期对妇女生存权的保护[J]. 姜明周,陈洁亮. 档案. 2008(02)
[5]语言材料语体分化论析[J]. 曾毅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6]试论“文革”语言语法的特点[J]. 刁晏斌.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7]中国裁判文书近现代发展概况[J]. 周祝一.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7(02)
[8]两岸三地刑事判决书语言程式度比较研究[J]. 杨海明. 修辞学习. 2006(06)
[9]唐律与《龙筋凤髓判》体现的中国传统法律语言特色[J]. 郭成伟. 法学家. 2006(05)
[10]法言法语的意义[J]. 贺卫方. 人民政坛. 2006(07)
博士论文
[1]法律思维研究[D]. 范春莹.山东大学 2008
[2]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 肖晖.西南政法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50431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国外法律语言研究状况
二、国内法律语言研究状况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判词语体及其特性
第一节 判词语体概念界定
一、语体
二、法律语体
三、判词语体
第二节 判词语体规范体系
一、汉语的语体规范体系
二、判词语体规范
第三节 判词语体与表达方式
一、叙述方式
二、议论方式
三、说明方式
第四节 判词语体的发生与变化
一、判词语体的产生
二、判词语体的稳定与变化
三、判词语体演变的原因
小结
第二章 我国古代判词语体—文言语体
第一节 古代判词语体简述
一、判词语体的萌芽——《朕匜铭》
二、判词语体的雏形——《春秋决狱》
三、古代判词语体的繁荣——《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名公书判清明集》
四、古代判词语体的成熟——《折狱新语》
第二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伦理化
一、判词强势话语体系的伦理道德化
二、判案依据呈现道德礼教化
第三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文学化
一、骈判——文学化的极端代表
二、散判——文学语体的交融
第四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情感化
一、制判者感情的流露
二、判决依据的情理化
第五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典雅化
一、用语典雅
二、结构用语格式化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近代判词语体——文白间杂语体
第一节 近代判词语体简述
一、清末判词语体
二、民国时期的判词语体
第二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程式化
一、语篇程式性
二、词语程式性
第三节 判决理由的逻辑化
一、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二、引据类语句
第四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异质化
一、法律词语——中西二元对立范式
二、语体渗透——文白间杂
第五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传承性
一、语体有浓重的情理色彩
二、判词旧有模式的保留
第六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通俗化
一、语词通俗、口语化
二、语言大众化、政策化
三、情文理并茂,可读性强
四、因地制宜风格不一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现代判词语体——白话文语体
第一节 现代判词语体简述
第二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口语化
一、口号式话语取代思辨性话语
二、简短性语言代替分析性话语
第三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政治化
一、政治话语取代法言法语
二、概念化话语取代具象性话语
第四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情绪化
第五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规范化
一、现代判词语体规范事件简述
二、叙论语言繁简与适切的冲突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未来的判词语体的思考
第一节 判词语体的个性化与模式化
一、判词语体的模式化问题
二、判词语体的个性化问题
三、模式化与个性化之间
第二节 判词语体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一、新闻语体与判词语体的语体类型之界定
二、新闻语体能动性实证分析
三、新闻语体与判词语体关系之期待
第三节 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性
一、语境与语言的选择
二、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因素
第四节 判词语体的比较与借鉴
一、由形式到内容——域外判词语体之比较
二、对域外语体的融合与借鉴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语文形态与语体的演变[J]. 丁金国. 修辞学习. 2009(05)
[2]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J]. 袁晖. 修辞学习. 2008(06)
[3]论晚清“新名词”与汉语书面语体系变革[J]. 邓伟. 中华文化论坛. 2008(03)
[4]从一份“离婚判决书”看解放初期对妇女生存权的保护[J]. 姜明周,陈洁亮. 档案. 2008(02)
[5]语言材料语体分化论析[J]. 曾毅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6]试论“文革”语言语法的特点[J]. 刁晏斌.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7]中国裁判文书近现代发展概况[J]. 周祝一.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7(02)
[8]两岸三地刑事判决书语言程式度比较研究[J]. 杨海明. 修辞学习. 2006(06)
[9]唐律与《龙筋凤髓判》体现的中国传统法律语言特色[J]. 郭成伟. 法学家. 2006(05)
[10]法言法语的意义[J]. 贺卫方. 人民政坛. 2006(07)
博士论文
[1]法律思维研究[D]. 范春莹.山东大学 2008
[2]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 肖晖.西南政法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50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5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