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之/而)+P者”结构的语义语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04:00
在“N+(之/而)+P者”(“N”为名词,“P”为谓词)三种结构中,是否存在中定关系(即定语后置)长期争论不休。反对者一般将三种结构全部或部分归为定中关系或同位关系,个别则有将“N+而+P者”结构归为主谓关系的。多数研究者用少量的语言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未窥其全貌。本文从50部典籍中统计了3041个例句,特别是“N+而+P者”结构打破了前人仅有五个以内例句的局限,收集多达72例。我们运用充分描写与充分解释相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种结构的语义语法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正确理解“者”的词性和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考察了语法学家关于“者”的认识,认为“者”分指代词和语气词两类。前者居主导地位,少量的语气词“者”有表假设、原因等作用。我们独到地发现,指代词“者”的语义有指向“N”和不指向“N”两种情况,这为主谓关系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文章重点阐述了定语后置存在的根据:一、大名冠小名的语序和无标识型的定语后置是其存在的语源基础。二、绝对型、相对型、两可型的语言事实是其存在的语义基础。特别是绝对型的语料具有排他性,而其数量占总数的28%,说明定...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语料来源及分布情况
三、研究概况
(一)“N+(之)+P者”结构的研究现状
(二)“N+而+P者”结构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N+(之/而)+P者”结构的性质、功能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N+(之/而)+P者”结构的产生
二、“者”的词性与功能
三、“者”的语义指向
(一)语义指向“N”
(二)语义不指向“N”
四、“P者”结构的性质与功能
五、“N+(之/而)+P者”结构的性质与功能
六、“N+(之/而)+P者”结构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单句和分句的排除
(二)“N”和“P者”非同一性关系的排除
(三)“有……者”句中“N+(之/而)+P 者”结构的纳入
第三章 “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
一、“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产生的语源基础
(一)大名冠小名的语序
(二)无标识型的定语后置
二、“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的语义基础
(一)绝对型定语后置
(二)相对型定语后置
(三)两可型定语后置
三、“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的语法根据
(一)“N”指称范围的缩小为定语后置创造了条件
(二)“之”、“而”、“P者”具有定语后置的语法功能
四、定语后置的成因与功用
(一)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句法环境的促成
(三)凸显焦点的语用需要
(四)句式调整的需要
第四章 “N+(之/而)+P者”结构中其他语义语法关系的辨析
一、同位关系
二、定中关系
三、主谓关系
(一)大主语缺位的主谓式
(二)主语不缺位的主谓式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汉语中后置关系从句的成因与功能[J]. 石毓智,江轶. 语文研究. 2006(01)
[2]汉语语法研究的必由之路[J]. 陆俭明.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3)
[3]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对所谓“定语后置”现象的分析[J]. 刘忠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5)
[4]两个指人名词组合造成的复指短语[J]. 储泽祥. 汉语学习. 1998(03)
[5]“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J]. 袁毓林.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3)
[6]关于自指和转指[J].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1994(03)
[7]对古汉语定语后置说中以“者”字煞尾例句的辨析[J]. 白玉林.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8]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J]. 苏宝荣. 古汉语研究. 1990(03)
[9]两周金文中的后置定语[J]. 赵平安. 古汉语研究. 1990(02)
[10]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 陆俭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本文编号:3553357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语料来源及分布情况
三、研究概况
(一)“N+(之)+P者”结构的研究现状
(二)“N+而+P者”结构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N+(之/而)+P者”结构的性质、功能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N+(之/而)+P者”结构的产生
二、“者”的词性与功能
三、“者”的语义指向
(一)语义指向“N”
(二)语义不指向“N”
四、“P者”结构的性质与功能
五、“N+(之/而)+P者”结构的性质与功能
六、“N+(之/而)+P者”结构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单句和分句的排除
(二)“N”和“P者”非同一性关系的排除
(三)“有……者”句中“N+(之/而)+P 者”结构的纳入
第三章 “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
一、“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产生的语源基础
(一)大名冠小名的语序
(二)无标识型的定语后置
二、“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的语义基础
(一)绝对型定语后置
(二)相对型定语后置
(三)两可型定语后置
三、“N+(之/而)+P者”型定语后置的语法根据
(一)“N”指称范围的缩小为定语后置创造了条件
(二)“之”、“而”、“P者”具有定语后置的语法功能
四、定语后置的成因与功用
(一)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句法环境的促成
(三)凸显焦点的语用需要
(四)句式调整的需要
第四章 “N+(之/而)+P者”结构中其他语义语法关系的辨析
一、同位关系
二、定中关系
三、主谓关系
(一)大主语缺位的主谓式
(二)主语不缺位的主谓式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汉语中后置关系从句的成因与功能[J]. 石毓智,江轶. 语文研究. 2006(01)
[2]汉语语法研究的必由之路[J]. 陆俭明.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3)
[3]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对所谓“定语后置”现象的分析[J]. 刘忠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5)
[4]两个指人名词组合造成的复指短语[J]. 储泽祥. 汉语学习. 1998(03)
[5]“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J]. 袁毓林.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3)
[6]关于自指和转指[J].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1994(03)
[7]对古汉语定语后置说中以“者”字煞尾例句的辨析[J]. 白玉林.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8]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J]. 苏宝荣. 古汉语研究. 1990(03)
[9]两周金文中的后置定语[J]. 赵平安. 古汉语研究. 1990(02)
[10]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 陆俭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本文编号:3553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53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