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的V”的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14:33
对“N的V”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试图用构式语法的视角重新审视“N的V”结构。我们认为“N的V”结构是一种集形式、意义、功能为一体的语言形式,表示对已实现事件的指称,且其指称意义无法从其构成形式直接推出,是一种构式。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总结回顾了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已有研究中还没解决或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表明选题意义。之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原则和语料的选取等相关问题。第二部分认为目前我们所理解的构式定义主要是根据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且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但在实际的语言分析中,对意义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且Goldberg本人对构式定义的修改无限扩大了构式的范围。本文明确了构式的定义,提出了判断构式的标准,并依据标准证明“N的V”是一种“参照体——目标”构式,表示对已知事件的指称。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构式的内部结构,考察构式义制约下的各个组成部分“N”“V”和构式的意义互动关系。其中涉及到“N”和构式的语义互动和“V”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已有的研究
1.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理论基础
1.3.1 理论简介
1.3.2 理论价值
1.4 研究思路和原则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5 语料说明
第二章 “N 的V”的构式判断
2.1 构式的界定
2.1.1 Goldberg 的构式界定
2.1.2 国内学者对构式的界定
2.1.3 本文对构式的界定
2.1.3.1 重新界定的原因
2.1.3.2 我们的界定
2.2 “N 的V”是一种构式
2.2.1 “N 的V”的形式
2.2.2 “N 的V”的意义
2.2.3 “N 的V”的功能
2.2.4 “N 的V”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 的V”构式的语义考察
3.1 N 和V 之间的语义关系
3.1.1 N 和V 之间的语义类型
3.1.2 “N 的V”构式中的语义选择
3.1.2.1 N 和V 对构式中位置的选择规律
3.1.2.2 目标(V)对参照体(N)的选择规律
3.2 N 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3.2.1 N 在构式制约下的特点
3.2.2 N 和构式之间的语义融合
3.3 V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3.3.1 V在构式制约下的特点
3.3.2 “V”和构式的语义融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的V”构式的功能考察
4.1 “N 的V”构式在句子中的功能
4.1.1 “N 的V”的句法功能
4.1.2 “N 的V”的语义功能
4.1.3 “N 的V”的语用功能
4.1.3.1 “N 的V”构式的指称功能
4.1.3.2 “N 的V”的信息负载功能
4.2 “N 的V”构式在篇章中的功能
4.2.1 照应功能
4.2.1.1 前指照应
4.2.1.2 后指照应
4.2.1.3 背景照应
4.2.2 连贯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 的V”构式形成的动因和认知基础
5.1 “N 的V”构式形成的动因
5.1.1 句法上的原因
5.1.2 语用上的原因
5.2 N 的V”形成的认知基础
5.2.1 从“N 的N”到“N 的V”的认知过程
5.2.2 “N 的V”是对事件的指称的认知阐述
5.2.3 “N 的V”和“V 的N”的认知过程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2]“动词+他/它+数量短语”结构的构式分析[J]. 杨子,熊学亮. 汉语学习. 2009(06)
[3]用构式语法研究“爱V不V”结构[J]. 丁加勇,易磊. 云梦学刊. 2009(06)
[4]“(X)真是(的)”句式的语义分析[J]. 吴青军. 汉语学习. 2009(04)
[5]“不V白不V”的构式特点[J]. 李百玲.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5)
[6]构式语法理论刍议[J]. 潘月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6)
[7]“这本书的出版”分析中的几个疑点——从“‘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说起[J]. 任鹰. 当代语言学. 2008(04)
[8]构块语法之简评[J]. 杜泽兵.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9]最佳关联与话语隐性连贯的内在机制[J]. 张晓鹏.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6)
[10]词类的构式语法视角[J]. 高航,张凤.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3)
博士论文
[1]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 孙志农.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NP+的+VP”结构对副词的选择研究[D]. 于慧.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主宾语位置“X的VP”的语法语义分析及相关问题[D]. 朱秀峰.首都师范大学 2004
[3]现代汉语NP的VP的演变[D]. 孟德腾.山西大学 2003
[4]“X+的+VP”结构考察[D]. 水野江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5]“X的VP”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和相关问题[D]. 罗茵.首都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82948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已有的研究
1.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理论基础
1.3.1 理论简介
1.3.2 理论价值
1.4 研究思路和原则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5 语料说明
第二章 “N 的V”的构式判断
2.1 构式的界定
2.1.1 Goldberg 的构式界定
2.1.2 国内学者对构式的界定
2.1.3 本文对构式的界定
2.1.3.1 重新界定的原因
2.1.3.2 我们的界定
2.2 “N 的V”是一种构式
2.2.1 “N 的V”的形式
2.2.2 “N 的V”的意义
2.2.3 “N 的V”的功能
2.2.4 “N 的V”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 的V”构式的语义考察
3.1 N 和V 之间的语义关系
3.1.1 N 和V 之间的语义类型
3.1.2 “N 的V”构式中的语义选择
3.1.2.1 N 和V 对构式中位置的选择规律
3.1.2.2 目标(V)对参照体(N)的选择规律
3.2 N 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3.2.1 N 在构式制约下的特点
3.2.2 N 和构式之间的语义融合
3.3 V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3.3.1 V在构式制约下的特点
3.3.2 “V”和构式的语义融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的V”构式的功能考察
4.1 “N 的V”构式在句子中的功能
4.1.1 “N 的V”的句法功能
4.1.2 “N 的V”的语义功能
4.1.3 “N 的V”的语用功能
4.1.3.1 “N 的V”构式的指称功能
4.1.3.2 “N 的V”的信息负载功能
4.2 “N 的V”构式在篇章中的功能
4.2.1 照应功能
4.2.1.1 前指照应
4.2.1.2 后指照应
4.2.1.3 背景照应
4.2.2 连贯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 的V”构式形成的动因和认知基础
5.1 “N 的V”构式形成的动因
5.1.1 句法上的原因
5.1.2 语用上的原因
5.2 N 的V”形成的认知基础
5.2.1 从“N 的N”到“N 的V”的认知过程
5.2.2 “N 的V”是对事件的指称的认知阐述
5.2.3 “N 的V”和“V 的N”的认知过程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2]“动词+他/它+数量短语”结构的构式分析[J]. 杨子,熊学亮. 汉语学习. 2009(06)
[3]用构式语法研究“爱V不V”结构[J]. 丁加勇,易磊. 云梦学刊. 2009(06)
[4]“(X)真是(的)”句式的语义分析[J]. 吴青军. 汉语学习. 2009(04)
[5]“不V白不V”的构式特点[J]. 李百玲.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5)
[6]构式语法理论刍议[J]. 潘月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6)
[7]“这本书的出版”分析中的几个疑点——从“‘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说起[J]. 任鹰. 当代语言学. 2008(04)
[8]构块语法之简评[J]. 杜泽兵.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9]最佳关联与话语隐性连贯的内在机制[J]. 张晓鹏.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6)
[10]词类的构式语法视角[J]. 高航,张凤.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3)
博士论文
[1]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 孙志农.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NP+的+VP”结构对副词的选择研究[D]. 于慧.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主宾语位置“X的VP”的语法语义分析及相关问题[D]. 朱秀峰.首都师范大学 2004
[3]现代汉语NP的VP的演变[D]. 孟德腾.山西大学 2003
[4]“X+的+VP”结构考察[D]. 水野江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5]“X的VP”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和相关问题[D]. 罗茵.首都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82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8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