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明清河北方言语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5:27
  河北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汉民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战国时期的燕赵文化、中山文化曾在这里大放异彩。河北也是普通话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尤其是元明清三朝,河北地区一直是首都“腹里”,是京畿重地,与北京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接近”的缘故,河北方言的研究与邻近的北京话、晋语、中原官话和山东方言研究相比,显得较为薄弱,其研究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从研究河北方言的材料来看,不仅有历代大量的韵书、韵图材料和诸多传世的文献语料如元曲、笔记小说、白话小说、俗曲、地方志文献等,还有丰富的现代方言调查研究成果,这些材料都直接或间接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河北地区的方音状况。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对河北方言进行断代方言史的研究就较很多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把握并利用好这些优势,做好河北方音史的研究。近代河北方音史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河北方言语音的发展脉络,对于汉语史研究、北京话的历史形成、正音标准的确定以及燕赵文化研究,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过,河北方言史的研究是一个大型课题,考虑到研究的持续性和可...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河北省历史人文概况
    二、河北方言的归属与分区
    三、河北方言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一) 河北方言历史文献的研究概况
        (二) 现代河北方言的研究现状
        (三) 河北方言语音史研究现状
        (四) 河北方言研究的思考
    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和原则
    五、研究材料介绍
        (一) 研究材料的分类
        (二) 研究材料简介
第一章 明清河北方言声母研究
    第一节 古知庄章声母的分合
        一、古知庄章声母在明清的分合表现
            (一) 知庄章合一
            (二) 知庄章二分
        二、古知庄章声母在现代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三、“知庄章精”合一型方言——以现代井陉话为例
        四、中古禅母特殊例字的读音问题
            (一) 特字“殊”的读音问题
            (二) 特字“晨”的读音问题
            (三) 部分禅母字与日母混读的问题
    第二节 日母字的读音
        一、日系日母字的读音分化
        二、日系日母字在周边方言中的分合表现
            (一) 日母与来母相混在周边方言中的表现
            (二) 日母字读零声母在周边方言中的表现
        三、日母字的历史层次与演变原因
            (一) 日母字读音的历史层次分析
            (二) 特字“扔”的语音层次分析
            (三) 非日母字[z]-[1]混读问题探讨
            (四) 日母字分化的原因
    第三节 影疑母的读音问题
        一、疑母的消失与保留
            (一) 疑母消失,与影喻母合流为零声母
            (二) 疑母独立,仍保留中古的[η]声母
        二、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的历史发展问题
            (一) 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在明清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二) 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在现代河北方言的今声母状况
            (三) 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的“回头演变”现象
        三、明清以来河北方言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的演变
            (一) 井陉方言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的演变问题
            (二) 灵寿方言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的演变问题
    第四节 微母的消失与保留
        一、微母在明清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二、现代河北方言的[v]声母
        三、现代河北方言[v]声母与明清河北方言微母的关系
    第五节 舌面音的产生与尖团问题
        一、韵书文献所反映的舌面化问题
        二、方志文献所反映的舌面化问题
            (一) 《灵寿县志》中见组细音的读音
            (二) 《灵寿县志》中精组细音的读音
第二章 明清河北方言韵母研究
    第一节 蟹摄见系二等字的读音——iai→iε的演变
        一、蟹摄见系二等字在明代河北方言中的情况
        二、蟹摄见系二等字在清代河北方言中的情况
            (一) 蟹摄见系二等字在清代河北地方志中的表现
            (二) 梗摄陌麦韵二等喉牙音入声字在清代河北地方志中的表现
        三、蟹摄见系二等字在现代河北方言中的情况
        四、蟹摄见系二等字的演变原因及历史层次
    第二节 果摄歌戈韵见系字及山、宕摄末韵、铎韵见系字的读音
        一、果摄歌戈韵见系字的读音
        二、山、宕摄末韵、铎韵见系字的读音
        三、果摄歌戈韵见系字合口呼读音的历史层次
        四、山、宕摄末韵、铎韵见系字合口呼读音的历史层次
    第三节 蟹止摄合口端系、来母字的读音
        一、蟹止摄合口端系、来母字在明清河北方言中的演变
        二、蟹止摄合口端系、来母字在现代河北方言中的读音
        三、中古蟹摄哈、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从“来读作雷”说起
            (一) 中古以来蟹摄哈、灰韵的发展演变情况
            (二) 《灵寿县志》所记“来读作雷”分析
    第四节 效摄合口韵[uau]的历史层次问题
        一、历史上河北方言中的[uau]韵母
        二、现代河北方言中残留的[uau]韵母
        三、[uau]韵母的历史发展和语音层次问题
    第五节 入声字韵母的文白异读
        一、宕江摄铎药觉三韵的文白异读
            (一) 宕江摄铎药觉三韵在清代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二) 宕江摄铎药觉三韵在河北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三) 宕摄合口字的历史层次
        二、曾梗摄德陌麦三韵的文白异读
            (一) 曾摄德韵在清代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二) 梗摄陌、麦韵在清代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三) 曾梗摄德陌麦三韵在河北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四) 曾梗摄入声字韵母的分合问题
            (五) 明母字读[p]、[p‘]的问题
            (六) 梗摄见系二等字“耕更耿坑”的文白异读问题
        三、通摄屋烛二韵的文白异读
            (一) 通摄屋、烛韵在清代河北方言中的表现
            (二) 通摄屋烛韵在河北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三) 通摄合口三等精组字的语音层次问题
            (四) 遇摄合口三等字在河北方言中的特殊读音
        四、蟹、止摄开口唇音字的文白异读
            (一) 蟹摄开口四等字读洪音的问题
            (二) 止摄开口三等唇音字的i-ei异读问题
第三章 明清河北方言声调研究
    第一节 明清河北方言的入声韵问题
        一、元杂剧异文反映河北方言入声韵已消失
        二、明代笔记小说记载河北方言入声韵已消失
        三、清代地方志记录河北方言入声韵已消失
            (一) 入声与非入声的混同
            (二) 不同韵尾入声字的混同
    第二节 明清河北方言的入声调问题
        一、明清反映河北方言的韵书入声调变化情况
        二、清代河北地方志中入声调的变化情况
第四章 余论——历史背景视野下的河北方言
    第一节 少数民族语言与河北方言的关系
    第二节 明代移民与河北方言的关系
附录
    附录一 《灵寿县志·地里·方音》
    附录二 《大名县志》
    附录三 《大名县志·风土志·乡音》
    附录四 《内邱县志·方言补》
    附录五 《顺天府志·地理志·方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反映婚制变迁与嫁娶习俗的河北(石家庄)方言俚语[J]. 李巧兰.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5)
[2]《奉天通志》所见清末民初奉天方言[J]. 汪银峰,陶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3(05)
[3]再论《五方元音》入声的性质[J]. 汪银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4]河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 李旭,梁磊.  南开语言学刊. 2008(02)
[5]关于《目前集》的民俗语言学研究[J]. 刘家佶.  文化学刊. 2008(04)
[6]通山南林话读中古开口一等韵为齐齿韵的考察[J]. 范新干.  古汉语研究. 2008(02)
[7]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J]. 赵学玲.  语言研究. 2007(04)
[8]湖北通山方言的语素变调[J]. 范新干.  方言. 2007(02)
[9]石家庄市区方言的古今音变特点[J]. 朱秀兰.  语文研究. 2007(02)
[10]近音——附论普通话日母[J]. 朱晓农.  方言. 2007(01)

博士论文
[1]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 邹德文.吉林大学 2009
[2]河北省中部南部方言语音研究[D]. 李旭.山东大学 2008
[3]近代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 刘晓英.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洪武正韵》及相关韵书研究[D]. 高龙奎.苏州大学 2007
[5]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 李巧兰.山东大学 2007
[6]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 董建交.复旦大学 2007
[7]明末以来内丘、尧山语音的演变研究[D]. 汪银峰.吉林大学 2007
[8]《韵学集成》研究[D]. 王进安.福建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宋代筆記語音資料研究[D]. 凌宏惠.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内丘方言语音研究[D]. 和立贞.浙江师范大学 2013
[3]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 王敏.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汉语方言零声母问题研究[D]. 杨慧君.北京语言大学 2009
[5]井陉方言语音的调查研究[D]. 张珊.河北大学 2008
[6]《五音集韵》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D]. 国术平.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中古入声字在邢台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 李于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8]从现代隆尧方言看《五方元音》的语音特点[D]. 高锐霞.河北师范大学 2007
[9]蓟县方言语音研究[D]. 支建刚.天津师范大学 2007
[10]明代河北散曲家薛论道散曲用韵考[D]. 孙艳芳.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4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94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