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框架“PX以后”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24 10:37
本文以介词框架“PX以后”为研究对象,在三个平面和语法化等语法理论的指导下,以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对该框架做多方面的考察。句法方面,先把介词框架“PX以后”的前置介词P界定为“自、从、打、自从、自打、从打、打从”7个;能充当“PX以后”的中间成分X的,可以是简单的体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还可以是结构比较复杂的成分;前置介词P与中间成分X的组配有一定的限制;“PX以后”在进入句子时一般有两种句法位置:位于句首和位于句中,一般不能位于句尾;“PX以后”入句后经常做状语,有时也做定语,在句中起修饰和限定的作用。语义方面,介词P是表示时间起始点的介词;“以后”是方位词,表示“比现在或某一时间晚的时间”①;中间成分X是表示时点的时间或事件。“PX以后”的整体语义表示晚于过去某一时点或说话时的一段既定的非封闭时间或某个既定时间点。主句的语义在“PX以后”的修饰和限定下,可以表示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行为的终止、表示出现新情况、表示发展变化、表示非现实事件等。篇章方面,“PX以后”主要有三种篇章功能,即管界功能、限时功能和连接功能。另外,在一定的条件下,...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待解决的问题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句法分析
一 结构成分
(一) 介词P 的界定
(二) 中间成分X
(三) 前置介词P 与中间成分X 的组配情况
二 句法位置
三 句法功能
第三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语义特征
一 “PX 以后”内部成分的语义
二 “PX 以后”的语义特征
三 “PX 以后”所限定的主句的语义
(一) 表示持续
(二)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行为的终止
(三) 表示出现新情况
(四) 表示发展变化
(五) 表示非现实事件
第四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篇章功能
一 管界功能
二 限时功能
三 连接功能
第五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隐现情况
一 介词P 的隐现情况
二 方位词“以后”的隐现情况
第六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历时考察
一 “PX 以后”的历时使用情况
二 制约“PX 以后”形成的因素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J]. 张雪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6)
[2]“非现实”研究现状及问题思考[J]. 张雪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5)
[3]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J]. 刘瑞红.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4]介词“自/从”历时考[J]. 王鸿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5]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 张伯江. 语言科学. 2005(06)
[6]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 方梅.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7]介词“打”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J]. 邹伟林.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9)
[8]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 方经民.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2)
[9]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 马贝加,徐晓萍.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10]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 刘丹青. 当代语言学. 2002(04)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介词框架“Px以来”考察[D]. 朱攀.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6422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待解决的问题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句法分析
一 结构成分
(一) 介词P 的界定
(二) 中间成分X
(三) 前置介词P 与中间成分X 的组配情况
二 句法位置
三 句法功能
第三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语义特征
一 “PX 以后”内部成分的语义
二 “PX 以后”的语义特征
三 “PX 以后”所限定的主句的语义
(一) 表示持续
(二)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行为的终止
(三) 表示出现新情况
(四) 表示发展变化
(五) 表示非现实事件
第四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篇章功能
一 管界功能
二 限时功能
三 连接功能
第五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隐现情况
一 介词P 的隐现情况
二 方位词“以后”的隐现情况
第六章 介词框架“PX 以后”的历时考察
一 “PX 以后”的历时使用情况
二 制约“PX 以后”形成的因素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J]. 张雪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6)
[2]“非现实”研究现状及问题思考[J]. 张雪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5)
[3]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J]. 刘瑞红.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4]介词“自/从”历时考[J]. 王鸿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5]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 张伯江. 语言科学. 2005(06)
[6]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 方梅.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7]介词“打”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J]. 邹伟林.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9)
[8]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 方经民.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2)
[9]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 马贝加,徐晓萍.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10]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 刘丹青. 当代语言学. 2002(04)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介词框架“Px以来”考察[D]. 朱攀.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6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0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