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于”构造及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7 23:23
本文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对“A于”进行考察。首先确定了研究对象,然后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从句法上来讲,把“A于”的后续成分分析为宾语,宾语的功能有体词性、谓词性和加词性三类,其中体词性宾语占一半以上;“A于+宾语”主要作谓语,是无标记形式,还可以作定语、宾语,这些是它的非基本句法功能。从语义上说,“A于”的宾语语义多样,分为七类;从配价的角度对“A”进行分析,得出“A”与“宾语”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语用上说,“A于”具有三种功能:彰显书面体、标记焦点及凸显指称义。最后,对“A单于”和“A双于”进行描写并做出解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拟使用的的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及语料来源,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简单总结。第二章主要考察“A于+宾语”的构成成分,分别对其中的形容词和宾语进行详尽的描述。第三章主要从句法功能和语义两方面,描述“A于+宾语”的句法功能,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的形容词与其后宾语的相互制约关系。第四章从语用的角度,探讨“A于”的语用功能。第五章探究“A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A于”分为“A单于”“A双于”,分别描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于”的研究
1.2.2 “X 于”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
第二章 “A 于+宾语”的构成
2.1 “A 于”的范围与限定
2.1.1 “A 于”的限定
2.1.2 “A 于+宾语”的结构切分
2.2 “A 于+宾语”中的形容词
2.2.1 形容词的分类
2.2.2 形容词的性质
2.3 “A 于+宾语”后的宾语
2.3.1 宾语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
2.3.2 宾语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
2.3.3 宾语是加词性短语
2.3.4 宾语是小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 于+宾语”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分析
3.1 “A 于+宾语”的句法功能
3.1.1 “A 于+宾语”作谓语
3.1.2 “A 于+宾语”作定语
3.1.3 “A 于+宾语”作宾语
3.1.4 “A 于+宾语”作复句的分句
3.2 “A 于+宾语”的语义分析
3.2.1 “A”的语义特征
3.2.2 宾语的语义类型
3.3 “A”与宾语的关系
3.3.1 形容词的配价
3.3.2 形容词与宾语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A 于”的语用功能分析
4.1 彰显书面语的功能
4.2 标记焦点的功能
4.3 凸显指称义的功能
4.4 小结
第五章 “A 于”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5.1 “A 于”的发展情况
5.1.1 “V 于”的发展
5.1.2 “A 于”伴随“V 于”产生发展
5.2 “A 于”的两种类型
5.2.1 “A_单于”的融合
5.2.2 “A_于”中“于”的脱落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10(02)
[2]介词“于”的起源[J]. 张玉金. 汉语学报. 2009(04)
[3]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 储泽祥,王文格.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4]“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J]. 陆丙甫,蔡振光.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1)
[5]论《史记》中的“于”和“於”[J]. 王其和.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
[6]汉语“语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 贾光茂,杜英.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8(02)
[7]短语结构与语类标记:“的”是中心词?[J]. 李艳惠. 当代语言学. 2008(02)
[8]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9]试论“在”字方所短语的句法分布[J]. 王灿龙.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10]“于”的动词用法探讨[J]. 罗国强. 古汉语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于”及其“V/A于X”的发展与演化[D]. 谢雯瑾.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词缀研究》[D]. 李美子.天津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30290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于”的研究
1.2.2 “X 于”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
第二章 “A 于+宾语”的构成
2.1 “A 于”的范围与限定
2.1.1 “A 于”的限定
2.1.2 “A 于+宾语”的结构切分
2.2 “A 于+宾语”中的形容词
2.2.1 形容词的分类
2.2.2 形容词的性质
2.3 “A 于+宾语”后的宾语
2.3.1 宾语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
2.3.2 宾语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
2.3.3 宾语是加词性短语
2.3.4 宾语是小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 于+宾语”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分析
3.1 “A 于+宾语”的句法功能
3.1.1 “A 于+宾语”作谓语
3.1.2 “A 于+宾语”作定语
3.1.3 “A 于+宾语”作宾语
3.1.4 “A 于+宾语”作复句的分句
3.2 “A 于+宾语”的语义分析
3.2.1 “A”的语义特征
3.2.2 宾语的语义类型
3.3 “A”与宾语的关系
3.3.1 形容词的配价
3.3.2 形容词与宾语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A 于”的语用功能分析
4.1 彰显书面语的功能
4.2 标记焦点的功能
4.3 凸显指称义的功能
4.4 小结
第五章 “A 于”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5.1 “A 于”的发展情况
5.1.1 “V 于”的发展
5.1.2 “A 于”伴随“V 于”产生发展
5.2 “A 于”的两种类型
5.2.1 “A_单于”的融合
5.2.2 “A_于”中“于”的脱落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10(02)
[2]介词“于”的起源[J]. 张玉金. 汉语学报. 2009(04)
[3]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 储泽祥,王文格.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4]“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J]. 陆丙甫,蔡振光.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1)
[5]论《史记》中的“于”和“於”[J]. 王其和.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
[6]汉语“语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 贾光茂,杜英.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8(02)
[7]短语结构与语类标记:“的”是中心词?[J]. 李艳惠. 当代语言学. 2008(02)
[8]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9]试论“在”字方所短语的句法分布[J]. 王灿龙.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10]“于”的动词用法探讨[J]. 罗国强. 古汉语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于”及其“V/A于X”的发展与演化[D]. 谢雯瑾.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词缀研究》[D]. 李美子.天津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30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3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