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古汉语泛指与特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00:48
  泛指与特指是古今学者都非常关注的词义问题,他们从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仍较零散、不系统,在泛指与特指的概念界定、形成方式、意义稳定性等方面均欠深入。本文将古汉语中词语的泛指与特指作为研究课题,在大量考察实践的基础上,界定概念,梳理体系,分类例说,阐明旨要。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一、泛指与特指的内涵。目前,对泛指、特指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主要有五种观点:①扩大——缩小说;②上、下位义说;③相对说;④浑言——析言说;⑤泛词——专词说。本文认为泛指是一个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上位义表示的意思,特指是一个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下位义表示的意义。词的原有词义与泛指义、特指义之间表现为上下义关系,对此关系的界定是认识泛指、特指内涵的关键。在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泛指、特指进行穷尽式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泛指与特指的识别方法。二、单音词的泛指与特指。从单音词泛指、特指、泛指与特指综合使用三个方面,将泛指与特指的表现形式分为十一个小类,讨论词语的本指义与泛指义、本指义与特指义、泛指义与特指义...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古代训诂学对泛指与特指的研究
    (二) 现代学者对泛指与特指的研究
    (三) 泛指与特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泛指与特指的内涵
    (一) 泛指与特指的概念界定
    (二) 泛指与特指的识别
二、单音词的泛指与特指
    (一) 泛指
    (二) 特指
    (三) 泛指与特指综合使用
三、复音词的泛指与特指
    (一) 单纯词的泛指与特指
    (二) 合成词的泛指与特指
四、泛指与特指的词义稳定程度
    (一) 泛指义、特指义之临时与固定的区别
    (二) 泛指义与特指义的存在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词义演变探微[J]. 李丹.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2]汉语“广狭同形”词语的规范化问题[J]. 陈一,张君.  北方论丛. 2006(02)
[3]义项划分的原则[J]. 杨凤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1)
[4]《说文解字》中的不等值训释[J]. 解植永.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5]论词义发展演变的类型[J]. 周国光.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6]论古汉语的偏义复词[J]. 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7]论“偏义复词”[J]. 杜纯梓.  古汉语研究. 2004(03)
[8]对一类并列复合词的语义分析[J]. 肖晓晖.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9]关于"广狭同词"现象的研讨[J]. 陈一.  汉语学习. 2003(03)
[10]浅谈“偏义复词”的几个问题[J]. 肖晓晖.  唐都学刊. 2003(02)

博士论文
[1]《说文解字》所收蔬菜及粮食作物词疏解[D]. 李艳.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词义发展演变的系统性研究[D]. 石静.山东大学 2007
[2]试论汉语词义系统的类别层级性及其实现[D]. 林进展.厦门大学 2007
[3]词义扩大与缩小的认知语义分析[D]. 姜忞.广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31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31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1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