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V以”研究及其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22 16:18
  当介词短语与动词短语共现时,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线性序列: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现代汉语中,一般都是介词短语+动词短语,也有少量的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式,这是古代汉语遗留的痕迹,这种表达方式带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以”是汉语中少数几个能用于动词短语之后的介词之一。随着语言的发展,动词结构后的“以”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失去了介引功能,有些“以”从句法层面降级到了词法层面,形成了“V以”结构。本论文以现代汉语中的“V以”及其个案为考察对象,试图讨论各类“V以”的差别并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总说现代汉语中的“V以”。首先考察“V以”的内部构成,然后根据“V以”后附成分的性质将“V以”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只能后接体词性成分,B类既可后接体词性成分,也可后接谓词性成分,C类只能后接谓词性成分。最后从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功能角度分别考察三类“V以”,确定各类“V以”的词性及“以”的性质。第二章选取B类“V以”中具有副词化倾向的“加以”进行个案分析。本章以“加以”后接宾语的句法特征为切入口,在考察“加以”宾语性质的基础上,讨论“加以”的句法作...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语料
第一章“V 以”总说
    1.0 本章概述
    1.1 A 类“V 以”
        1.1.1 A 类“V 以”的句法特征
        1.1.2 A 类“V 以”的语义特征
        1.1.3 A 类“V 以”的语用功能
        1.1.4 小结
    1.2 B 类“V 以”
        1.2.1 B 类“V 以”形式的分布特征
        1.2.2 B 类“V 以”的后接成分
        1.2.3 B 类“V 以”的成句功能
        1.2.4 小结
    1.3 C 类“V 以”
        1.3.1 前人关于C 类“V 以”的定性研究成果
        1.3.2 C 类“V 以”的句法功能
        1.3.3 关于C 类“V 以”的定性
        1.3.4 C 类“V 以”的搭配功能
        1.3.5 小结
第二章“V 以”的个案分析之一——“加以”
    2.0 本章概述
    2.1 “加以”的宾语
        2.1.1 “加以”宾语的语义特征
        2.1.2 “加以”宾语的句法特征
        2.1.3 “加以”宾语的定性
    2.2 “加以”构成的基本句式
    2.3 “加以”的功能
        2.3.1 “加以”的句法功能
        2.3.2 “加以”的标记功能
        2.3.3 “加以”的语用功能
    2.4 小结
第三章 “V 以”的个案分析之二——“给以”
    3.0 本章概述
    3.1 “给以”的句法分析与变换情况
        3.1.1 带体词性宾语的“给以”句及其变换情况
        3.1.2 带谓词性宾语的“给以”句及其变换情况
        3.1.3 带以“X+的+谓词性成分”为宾语的“给以”句及其变换情况
    3.2 “给以”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
        3.2.1 “给以”的语义特征
        3.2.2 “给以”的句法功能
    3.3 “给以”的使用情况考察
        3.3.1 “给以”与时体助词共现的情况
        3.3.2 “给以”构成的句式
        3.3.3 “给以”的语用功能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国志》“以·宾”结构考察[J]. 何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因素[J]. 史冬青.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3]浅析古汉语介词“以”的支配对象的倒装[J]. 吴振奇.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2)
[4]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 董秀芳.  语言科学. 2007(01)
[5]现代汉语中“以”的几种用法[J]. 丁桂英.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3)
[6]“V+以”“Adj+以”结构中“以”的性质[J]. 王建喜.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7]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J]. 吕兆格.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8]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J]. 肖贤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9]论《马氏文通》对“以”字的研究[J]. 邓文琦,杜季芳.  泰山学院学报. 2004(05)
[10]上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与演变[J]. 王鸿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博士论文
[1]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 何洪峰.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虚义动词论[D]. 刁晏斌.南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 杜群尔.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X以”的多角度考察[D]. 任婕.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 于丽丽.苏州大学 2008
[4]形式动词“加以”“进行”研究[D]. 吕瑞卿.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9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39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