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泰情态动词“能、会、可以”与DAI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0 21:25
  语言的多义现象一直是学习语言者的难点,DAI与“能、会、可以”都是多义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常产生偏误。本文运用句法学、语义学的有关理论,以情态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从语义表达、句法功能等方面对现代泰语DAI和现代汉语的“能、会、可以”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特别是比较了现代泰语DAI与现代汉语“能、会、可以”的语义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点。 分析的结果表明,DAI有三种功能,即作动词,意思是[得到];作前附类情态动词,意思是[有机会];作后附类情态动词,表达[能力]、[许可]等意义。后附类的DAI与“能、会、可以”表达[能力]、[许可]义时基本上很相似,但DAI与“会”的[能力]义的一些下位语义不完全相同,“能”与“会”表[可能]时不能用DAI。此外,DAI与“能、会、可以”的句法结构亦不完全相似,如汉语“能、会、可以”能单独作谓语,而泰语DAI则不具备此功能等。 本文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能帮助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汉语的“能、会、可以”这三个情态动词,也能为汉语教学、教材编写以及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分六章,约五万字。 第一章“...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3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明
第二章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2.1 对DAI的研究
        2.1.1 Phraya Upakitsilpasarn
        2.1.2 Banjob Panthumetha
        2.1.3 Nawawan Panthumetha
        2.1.4 Tianchai Iamworamate
        2.1.5 小结
    2.2 对"能"的研究
        2.2.1 丁声树
        2.2.2 吕叔湘
        2.2.3 刘月华
        2.2.4 郑天刚
        2.2.5 鲁晓琨
        2.2.6 彭利贞
        2.2.7 小结
    2.3 对"会"的研究
        2.3.1 丁声树
        2.3.2 吕叔湘
        2.3.3 刘月华
        2.3.4 鲁晓琨
        2.3.5 彭利贞
        2.3.6 小结
    2.4 对"可以"的研究
        2.4.1 丁声树
        2.4.2 吕叔湘
        2.4.3 刘月华
        2.4.4 鲁晓琨
        2.4.5 彭利贞
        2.4.6 小结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DAI的语义与功能
    3.1 DAI分布和语义分析
        3.1.1 情态动词DAI的语义
            3.1.1.1 前附类的DAI
            3.1.1.2 后附类的DAI
                3.1.1.2.1 [能力]
                3.1.1.2.2 [条件]
                3.1.1.2.3 [用途]
                3.1.1.2.4 [认可]
        3.1.2 小结
    3.2 DAI的否定形式
        3.2.1 MaiDAI+NP
        3.2.2 MaiDAI+VP
            3.2.2.1 MaiDAI+VP一型
            3.2.2.2 MaiDAI+VP二型
        3.2.3 VP+MaiDAI
            3.2.3.1 VP+MaiDAI表示[没有能力]VP
            3.2.3.2 [不许]
            3.2.3.3 小结
        3.2.4 DAI的双重否定
        3.2.5 小结
    3.3 DAI的疑问句式
        3.3.1 疑问语调
            3.3.1.1 前附类DAI句
            3.3.1.2 后附类DAI句
        3.3.2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AI与"能、会、可以"的语义比较
    4.1 DAI与"能"的语义比较
        4.1.1 DAI与"能"在语义上的相同点
            4.1.1.1 表示[能力]的DAI与"能"
                4.1.1.1.1 [人或事物已具备的能力]
                4.1.1.1.2 [恢复某种能力]
                4.1.1.1.3 [达到某种效率]
                4.1.1.1.4 [用途]
                4.1.1.1.5 [条件]
        4.1.2 DAI与"能"在语义上的不同点
            4.1.2.1 [善于做某事]
            4.1.2.2 [许可]
            4.1.2.3 [可能]
        4.1.3 小结
    4.2 DAI与"会"的语义比较
        4.2.1 DAI与"会"的相同语义比较
        4.2.2 DAI与"会"的不同语义比较
            4.2.2.1 [能力]
            4.2.2.2 [善于]
            4.2.2.3 [可能]
        4.2.3 小结
    4.3 DAI与"可以"的语义比较
        4.3.1 DAI与"可以"在语义上的相同点
            4.3.1.1 [能力]
            4.3.1.2 [用途]
            4.3.1.3 [许可]
        4.3.2 DAI与"可以"在语义上的不同点
            4.3.2.1 [值得]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AI与"能、会、可以"的语法特征比较
    5.1 DAI的语法结构特征
        5.1.1 前附类DAI
        5.1.2 后附类DAI
    5.2 "能"的语法结构特征
    5.3 "会"的语法结构特征
    5.4 "可以"的语法结构特征
    5.5 DAI与"能、会、可以"的语法特征比较
        5.5.1 DAI与"能、会、可以"语法特征的相同点
            5.5.1.1 修饰动词和动词性词组
            5.5.1.2 单独回答问题
            5.5.1.3 受副词修饰
            5.5.1.4 与别的助动词连用
        5.5.2 DAI与"能、会、可以"语法结构的差异
            5.5.2.1 陈述句形式
            5.5.2.2 单独作谓语
            5.5.2.3 提问格式
            5.5.2.4 主要动词后程度补语
            5.5.2.5 "Modal+不"结构
            5.5.2.6 "VP+S+Modal"结构
            5.5.2.7 主语前的Modal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态语义结构的隐喻内涵[J]. 汤敬安,侯民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0)
[2]情态动词的语义分析及翻译研究[J]. 李小川.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情态动词范畴的界限模糊性[J]. 张秀松.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4(06)
[4]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 王伟.  中国语文. 2000(03)
[5]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J]. 邱述德.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04)
[6]“能”与“会”使用上的几个问题[J]. 孟祥英.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4)
[7]试论能愿动词的句法结构形式及其语用功能[J]. 郭志良.  中国语文. 1993 (03)

博士论文
[1]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 朱茜.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 宋永圭.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能”、“会”和“可以”的认知研究及偏误分析[D]. 李亚娟.苏州大学 2009
[2]泰国初级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分析[D]. 王艳.厦门大学 2009
[3]一年级泰国学生的词语偏误和教学对策研究[D]. 张美兰.厦门大学 2007
[4]情态助动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欧倩.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汉语情态动词能和会的语义变化机制研究[D]. 吴辉.湖南大学 2007
[6]泰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D]. 胡亮节.云南师范大学 2006
[7]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结构[D]. 崔靖靖.湖南大学 2006
[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愿动词偏误分析[D]. 吕兆格.天津师范大学 2003
[9]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D]. 鲁晓雁.黑龙江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90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90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