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再X不过”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05 08:03
  关于“再X不过”格式,前人作了部分研究,但分析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既从历时角度考察格式的形成和语法化过程,又从结构内部着手作全面剖析,以期有新的挖掘。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目的及意义,介绍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时使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作了说明。 第二章“再X不过”的句法语义分析。考察格式中的“X”以及格式的句法位置。描写基本格式的变体,如“再也X不过”、“再X1再X2不过”。再从构式理论出发,论述“再X不过”是一个构式,分析它的构式义。 第三章从历时角度考察“不过”的融合过程及虚化动因。先秦汉语中,“不过”既可以是动词短语也可以是范围副词。转折连词“不过”在宋代才出现,连词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它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副词演变而来的,“不过”的融合过程符合语法化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是通过对近代汉语“X不过”的考察,探求“A不过”的形成和发展轨迹。“V不过”是在宋代出现,明清时期发展鼎盛。详尽考察“V不过”的语义并进行分类,由此发现“V不过”到“A不过”的发展脉络。“A不过”是在明代产生,“A不过”格式的特点、“A不过”和“V不过”的联系是本章要阐述的...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1.2.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2.3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再 X 不过”结构概说
    2.1 “再 X 不过”结构的界定
        2.1.1 相关的术语
        2.1.2 构式语法的运用
    2.2 “再 X 不过”结构的内部构成
        2.2.1 结构中的“再”
        2.2.2 结构中的“不过”
        2.2.3 自由成分“X”
    2.3 “再X 不过”的语义特征
        2.3.1 程度义
        2.3.2 主观评价义
        2.3.3 表达某种语气
    2.4 “再X 不过”的句法功能
        2.4.1 “再 X 不过”作谓语
        2.4.2 “再 X 不过”作定语
        2.4.3 “再X 不过”作状语或补语
    2.5 “再X 不过”的语体和语域考察
    2.6 “再X 不过”的变式
        2.6.1 再 X1(再)X2不过
        2.6.2 再是 X不过
        2.6.3 再也X 不过和再X 也不过
    2.7 小结
第三章“不过”的融合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3.1 “不过”的语义特征
        3.1.1 动词短语“不过0”的语义特征
        3.1.2 副词“不过”的语义特征
        3.1.3 连词“不过2”的语义特征
    3.2 后附成分“不过3”
    3.3 “不过”的融合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X 不过”格式的历时考察
    4.1 “X 不过”的历时演变
        4.1.1 从总体数量变化来看“X 不过”
        4.1.2 具体从各个时间段来看“X 不过”的变化
    4.2 “V/A 不过”的语义分析和分类
        4.2.1 “V 不过”表示结果
        4.2.2 “V 不过”主要表示结果还兼表程度义
        4.2.3 “A 不过”表示程度高
    4.3 “V/A 不过”格式中“不过”的性质
        4.3.1 “V 不过”格式中的“不过”
        4.3.2 “A 不过”格式中的“不过”
    4.4 “A 不过”格式的特点
        4.4.1 “A 不过”格式的产生
        4.4.2 “A”的限制条件
        4.4.3 “A 不过”的句法位置
    4.5 现代汉语中的“V 不过”和“A 不过”
    4.6 小结
第五章 “再 X 不过”的形成和衍生机制分析
    5.1 “再X 不过”的形成
    5.2 “再X 不过”的衍生动因
    5.3 “再X 不过”与“X 不过”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再 X 不过”与“再 X 没有(了)”、“最 X 不过”的比较
    6.1 “再X 不过”与“再X 没有了”比较
    6.2 “再X 不过”与“最X 不过”比较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
        7.3.1 古汉语分析
        7.3.2 结论的倾向性
        7.3.3 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95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895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