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甘青民族地区语言接触中的“格”范畴

发布时间:2017-07-08 07:18

  本文关键词:甘青民族地区语言接触中的“格”范畴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语言 阿尔泰诸语言 蒙古语 民族地区 甘青地区 语言接触 裕固语 系属 保安语 附加成分


【摘要】: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河湟民族地区,不同系属、不同语族的语言长期密切接触,形成一系列显著的区域特征。本文分析了甘青地区接触方言和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格"标记,认为"格"标记形式既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放弃母语接受汉语时的底层残留,也与阿尔泰诸语言的长期影响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阿尔泰诸语言;蒙古语;民族地区;甘青地区;语言接触;裕固语;系属;保安语;附加成分;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批准号:11&ZD127,项目主持人曹广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批准号:12AZD09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甘青河湟地区接触语言调查研究》(批准号:NCET-13-0260)资助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格”是形态发达的语言中名词的一种语法范畴,具有明确的形态标记。汉语名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但是西北地区的汉语接触方言中却普遍存在,并且引起学术界持续关注。例如,马树钩(1984)分析了汉语河州话中的“格”范畴并对其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梳理;李讳(1993)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超;;东乡族汉语中“些”、“有”、“啦哒/哒啦”、“阿哈”的用法及来源[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6期

2 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4 马树钧;;汉语河州话与阿尔泰语言[J];民族语文;1984年02期

5 阿·伊布拉黑麦;;甘肃境内唐汪话记略[J];民族语文;1985年06期

6 李克郁;;青海汉语中的某些阿尔泰语言成分[J];民族语文;1987年03期

7 席元麟;汉语青海方言和土族语的对比[J];青海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8 马树钧;谈循化话中名词语与其后附语素的组合——准格位范畴[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9 马梦玲;;西宁方言的“哈”、“俩”及其语序类型学特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李克郁,,李美玲;汉语青海话名词的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植田均;;近代汉语中介词“和、同、替”的特殊用法[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3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5 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J];方言;1979年03期

6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7 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J];方言;1993年03期

8 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9 蔡美彪;;元氏开化寺碑译释[J];考古;1988年09期

10 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石;;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穗召开[J];学术研究;2009年07期

2 周晓梅;;欧盟对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援助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5期

3 时静;;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法务翻译制度问题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谭抗梅;周晓梅;;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研究[J];电子世界;2013年06期

5 陈卫亚;王军;;从社会学相关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之必要性及政策调整[J];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6 斯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展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7 邓佑玲;互联网时代的少数民族语言[J];中国民族;2001年02期

8 李艳,金国兴;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趋势[J];学术探索;2002年01期

9 李怀宇;浅论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波;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词语分类的差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宏开;;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Douglas A.Kibbee;;比较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明;语言平等观:中国的实践与经验[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冒浩文 林启词;少数民族语言亟待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关应祥 记者 马三成;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培训力度[N];解放军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仅仅是那一小部分人的责任[N];贵州民族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付叶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应分类进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记者 高敬云;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进程提速[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丁铭;我国将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采取保护措施[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钟歆;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寅 肖静芳;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技术可行市场难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山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及其相关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2 蒋雪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译制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图亚;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自治区语言立法现状与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马嬉艳;抗战时期云南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回顾[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李增芳;西双版纳磨憨口岸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高玲;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龙晓雪;民族杂居村落语言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栾福鑫;满语保护和发展的政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微;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达斡尔语的流失与保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梁丽;吉首苗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3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33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2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