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定位框架及方法论意义
本文关键词: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定位框架及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认知四个层面,运用语义语法理论,语篇衔接理论,认知理论等,通过替换分析,对比分析,数据统计等手段,对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进行系统性的定位框架研究,并探讨本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并比较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在已然性,方向性及理据性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第二部分,从句法的角度,考察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在匹配方式,搭配对象及适用句类上的特点,并比较异同,分析三者的互补分布情况。第三部分,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并比较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在情感倾向,语体差异及衔接功能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其中,重点分析“既然”的情感倾向,分为呼吁、表态、无奈及不满四类。第四部分,从认知的角度,讨论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指出“既然”的主观性最强,“因为”其次,“由于”最弱。第五部分,从通过框架定位意义和功能,通过类聚比较发现异同,通过句内和句外双重视角观察使用规律,通过多源语料库比较验证规律的可靠性,以及通过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整合定位框架的完整性等方面,探讨本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表因类 因果连词 定位框架 方法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选题缘起8
- 1.2 研究对象8
- 1.3 研究目的8
- 1.4 研究意义8-9
- 1.5 研究综述9-13
- 1.6 研究方法13-14
- 1.7 语料来源14-15
- 第二章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定位框架的构建15-18
- 2.1 虚词定位框架的含义15
- 2.2 定位框架的几个层面15
- 2.3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框架层面的选取15-16
- 2.4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框架构建系统16-18
- 第三章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语义框架18-25
- 3.1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的语义框架18-20
- 3.2 表因类因果连词“由于”的语义框架20-21
- 3.3 表因类因果连词“既然”的语义框架21-23
- 3.4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语义框架比较23-25
- 第四章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句法框架25-41
- 4.1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的句法框架25-31
- 4.2 表因类因果连词“由于”的句法框架31-36
- 4.3 表因类因果连词“既然”的句法框架36-39
- 4.4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句法框架比较39-41
- 第五章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语用框架41-55
- 5.1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的语用框架41-45
- 5.2 表因类因果连词“由于”的语用框架45-47
- 5.3 表因类因果连词“既然”的语用框架47-51
- 5.4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语用框架比较51-55
- 第六章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认知框架55-59
- 6.1 主观性55-56
- 6.2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主观性56-58
- 6.3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认知框架比较58-59
- 第七章 本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59-61
- 7.1 运用框架定位意义和功能59
- 7.2 通过类聚比较发现异同59-60
- 7.3 通过句内和句外双重视角观察使用规律60
- 7.4 运用多源语料库比较验证规律的可靠性60
- 7.5 通过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整合定位框架的完整性60-61
- 第八章 结语61-64
- 8.1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语义框架61
- 8.2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句法框架61-62
- 8.3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语用框架62-63
- 8.4 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认知框架63
- 8.5 方法论意义63-64
- 注释64-65
- 参考文献65-68
-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68-69
- 后记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邱娟娟;;试论因果连词“因此”的产生时代和原因[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郑丽;;因果连词“由”“由于/於”的来源与虚化过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朱城;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黄蓓;;因果连词的识解与言语场景的介入——以because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段延锡;;从“由于”谈连词的用法[J];新闻爱好者;1987年04期
6 邱娟娟;;连词“因此”产生的源和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林有苗;也谈英语表语分句的因与果——兼与晋元新先生商榷[J];池州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8 晋元新;浅谈英语表语分句中的因与果[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9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盼;因果连词“因而”的多角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袁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因果连词教学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汪蓓蓓;表因类因果连词“因为”“由于”“既然”的定位框架及方法论意义[D];暨南大学;2015年
4 周明燕;印尼留学生因果连词习得分析及教学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云云;外国留学生汉语因果连词习得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程钰;因果连词对不同类型汉语因果复句加工的影响[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桂小黎;Steve Jobs两汉译本中因果连词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倪重阳;现代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2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8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