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部动作范畴向心理范畴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论手部动作范畴向心理范畴的演变
【摘要】:从手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的演变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典型体现,涉及这一演变的词非常多。演变方式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语义沾染,其中以隐喻最为常见。人们习惯于用身边具体的事物来比照心理情绪等抽象之物,进而用具体的动作动词去操控它们,其结果就是手部动词衍生出心理义。有时人们以显著的外部动作来转指心理状态、性格等,这样部分手部动词就获得了心理义。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手部动作 心理 隐喻 转喻 语义沾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语法化演变中语音弱化及结构省缩研究”(编号:10byy057)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一、从手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概说汉语史上很多手部动词后来都陆续衍生出了表心理动作、状态和性情的用法。我们借助《汉语大字典》,统计了带有“扌(手)”部的动词,发现就有52字经历了这一语义演变。随举两例:“揣”,《说文》:“揣,量也。度高曰揣,一曰捶之。”战国时“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艳青,吴怀智;“扌”(手)部动作动词的意义伸展与转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徐时仪;;《朱子语类》猜测概念词语类聚考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马云霞;;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的词义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吕长凤;陈一;;汉语专名词语层级性体系的构建[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9 孙迪;;从框架理论看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呐喊》的翻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式词的指称类别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海艳;《论衡》联合式双音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荣晶;语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曾艳青,吴怀智;“扌”(手)部动作动词的意义伸展与转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萧红;;汉语“捕捉”义动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J];长江学术;2007年03期
5 符淮青;词的释义方式[J];辞书研究;1980年02期
6 苏宝荣;词的语境义与功能义[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7 王馥芳;一个搭配词典语料库——《英语搭配词典》评介[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8 李尔钢;;兼类词的义项设置和词性标注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3期
9 杨同用;司敬新;;搭配类型与对外汉语实词搭配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7年02期
10 詹卫东;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J];当代语言学;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2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少辉;;手部动作泄露想法[J];现代青年(细节版);2009年12期
2 周莹;;说话小动作透露个性[J];爱情婚姻家庭(新情男女);2009年12期
3 赵韫;张月娟;王进礼;马静;;手部动作灵活性及其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4 赵平;吴昌萍;浦田千晶;;日语咖啡(24) 体态语“集小成”(一)[J];日语知识;2012年10期
5 王琼;;俄汉语手部动作动词语义分类[J];林区教学;2014年01期
6 周初明;;古代射箭手部动作考略[J];东方博物;2007年01期
7 王丽玲;;也谈动词“提”言说义的来源[J];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8 Roger Dean Kiser;夏艺玲;;鲸鱼之音[J];海外英语;2008年04期
9 董正存;;动词“提”产生言说义的过程及动因[J];汉语学报;2012年02期
10 梁会芳;;词典动词释义对比[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峰、赵丹惠;哈工大研制出第二代指挥机器人[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瑞;《说文解字》手部动作互训词词义语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轲娜;认知判断中手部动作模拟的fMRI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2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9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