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网络歌词的语言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1:19

  本文关键词:网络歌词的语言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歌词 语言特征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


【摘要】: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歌曲逐渐成为深受大众青睐的音乐形式,也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歌曲除具有明快悠扬的旋律,更重要的艺术价值来源于歌词语言。近些年来网络歌曲的广泛流传,使网络歌词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然而学界对于网络歌词“雅与俗”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无定论。《网络歌词的语言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我国优秀网络歌词的语言学价值,探寻网络歌词“低俗”的根本原因,从而解除对网络歌词的误解和偏见,为网络歌词的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围绕网络歌词展开,按照结构语言学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大基本要素对网络歌词的语言特征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在语料选择方面,首先明确了研究的时间界限,确定了典型语料的搜集范围;其次收集了大量的网络歌词文本,并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网络歌词语料库,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语料基础。再次运用了普通语言学、语用学、歌词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典型的歌词文本具体审视我国网络歌词的语言学特征。科学理论与大量典型例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使得本研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充分的说服力。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歌词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在语音方面,网络歌词具有韵律和谐、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节拍变幻等语音特色,能够将乐曲旋律与汉语优美的音韵完美地融合;在词汇方面,网络歌词不仅善于借鉴古典文学语言的词汇特征,而且特别善于吸收生动鲜活的网络时尚用语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使网络歌词的词汇具有古今交融、丰富多彩的整体特征。在语法方面,网络歌词特别注重句式的变换调配和词类的灵活运用,使网络歌词具有富于变幻的语法特征。在语用方面,大胆运用超常规的词语搭配方式,达到了陌生化的语用效果,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时尚个性的语码混用和含蓄动人的隐喻手法的运用,使网络歌词语言更具艺术感染力。然而,现阶段我国网络歌词在创作与流传中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明确网络歌词创作的语言发展趋势,才能真正为我国网络歌词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网络歌词 语言特征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7
  • 一、研究价值11
  • 二、研究现状11-14
  •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语料来源14-17
  • (一)研究目的14-15
  • (二)研究方法15
  • (三)语料来源15-17
  • 第一章 网络歌词概况17-22
  • 一、网络歌词的基本特点17-19
  • (一)语言使用上的口语化17
  • (二)语言风格上的个性化17-18
  • (三)题材内容上的生活化18
  • (四)语用功能上的娱乐化18
  • (五)情感表达上的真实化18-19
  • 二、网络歌词的基本类型19-22
  • (一)按题材内容划分19-20
  • (二)按创作方式划分20
  • (三)按创作意图划分20-22
  • 第二章 网络歌词的语音特色22-33
  • 一、押韵22-25
  • (一)一韵到底23-24
  • (二)变换韵脚24-25
  • 二、双声、叠韵与叠音25-27
  • (一)双声25
  • (二)叠韵25-26
  • (三)叠音26-27
  • 三、摹音27-29
  • 四、平仄29-31
  • (一)同句句中平仄相间29-30
  • (二)上下句句尾平仄相对30-31
  • 五、节拍31-33
  • 第三章 网络歌词的词汇特色33-47
  • 一、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33-34
  • 二、词的重叠34-40
  • (一)名词重叠34-35
  • (二)动词重叠35-36
  • (三)形容词重叠36-38
  • (四)量词和数量短语的重叠38-39
  • (五)副词重叠39-40
  • 三、新词、网络语的融入40-47
  • (一)新词新语的使用40-42
  • (二)网络用语的植入42-44
  • (三)方言词的使用44-47
  • 第四章 网络歌词的语法特色47-60
  • 一、句式灵活自由47-56
  • (一)整句与散句相融合47-49
  • (二)长句与短句相交错49-51
  • (三)常式句与变式句相穿插51-54
  • (四)肯定句与否定句相配合54-56
  • 二、词类活用56-60
  • (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56-57
  •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57-58
  •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58-60
  • 第五章 网络歌曲的语用特色60-78
  • 一、语码混用60-66
  • (一)语码混用的基本类型60-63
  • (二)语码混用的语用效果63-66
  • 二、超常搭配66-72
  • (一)主谓结构67-68
  • (二)偏正结构68-69
  • (三)动宾结构69-71
  • (四)述补结构71-72
  • 三、隐喻表达72-78
  • (一)隐喻的基本类型72-75
  • (二)隐喻的语用效果75-78
  • 第六章 网络歌词的语言规范与发展趋势78-86
  • 一、网络歌词的规范原则78-80
  • (一)拒绝低俗倡导雅趣78-79
  • (二)远离趋利心理倡导语言和谐79-80
  • 二、网络歌词中的失范现象80-83
  • (一)搭配不当80
  • (二)成分赘余80-81
  • (三)词意模糊81
  • (四)构词错误81-82
  • (五)其 他82-83
  • 三、网络歌词语言的发展趋势83-86
  • (一)主题的人文化84
  • (二)风格的多元化84
  • (三)语言的艺术化84-86
  • 结语86-88
  • 注释88-89
  • 参考文献89-93
  • 致谢93-94
  •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4-95
  • 附录B:论文中引用的网络歌词出处索引95-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蒙 ,肖黄琼 ,邢泽寰 ,尤丁平 ,姚振娟;语言学札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陈国亭;;论语言与符号——语言学与符号学思辨[J];中国俄语教学;2007年01期

3 朱晓军;;语言学研究要以哲学为基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阳;;民俗语言学走在发展与探索的大路上——“语言与民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化学刊;2007年06期

5 汪泳;;《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诗学》简评[J];外语研究;2008年04期

6 张荣臻;;浅谈语言学与翻译[J];甘肃科技;2009年10期

7 刘如正;;从语言学角度谈“甲型H1N1流感”命名[J];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03期

8 姜国权;;语言经济学与经济语言学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2期

9 ;近期语言学书刊[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10 李亚青;吴喜才;;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为;荣洁;;学龄前儿童俄语习得之特点初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宁琦;;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俄语词组的功能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刘元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明丽;宋翊宁;王丽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流行语[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6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阳小华;;司法语言学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步步先中医医院 马予良 石玉山;从语言学特点看阴阳[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王忻;认知语言学:偏误与认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琳;从哲学到语言学:对《公孙龙子》思想的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高瑞;当代主旋律歌曲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杰;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俄汉指人动物成语[D];辽宁大学;2016年

4 许晶;语言学论文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World Englishes (Chapter33、3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6年

5 潘梦丽;网络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6 刘贤明;语篇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从语言学角度[D];吉林大学;2003年

7 刘娟;方以智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庄艳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句末“夕”的意义用法[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刘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孙海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AIDMA广告理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09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09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e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