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下去”类动趋式结构与位移事件表达

发布时间:2017-08-08 16:22

  本文关键词:“下去”类动趋式结构与位移事件表达


  更多相关文章: 趋向补语 位移事件 不对称 哈萨克语


【摘要】:本文从位移事件的角度对汉语动趋式结构“V下去”、“V下来”和“V上去”进行详细考察。分别从趋向补语“下去”、“下来”和“上去”的语义特点出发,进而对三组动趋式结构所表达的位移事件的类型、特点以及各类位移事件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还考察了哈萨克语动趋式结构以及位移事件的表达。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简要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对本文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做出说明。第二章对“V下去”动趋式结构进行考察,从趋向补语“下去”的语义特点出发,进而对“V下去”结构所表达的位移事件的类型、特点以及各类位移事件间的联系做了总结。第三章以“V下来”动趋式结构中“下来”的空间意义、非空间意义等语义特点为出发点,探讨“V下来”结构所表达的位移事件类型、特点以及各类型事件间的联系。本章最后将“V下去”与“V下来”结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两种结构的不对称现象。第四章对“V上去”动趋式结构所表达的位移事件进行考察,首先从补语“上去”的语义特点出发,进而论述“V上去”结构所表达的几种不同的位移事件、各位移事件特点、以及各类事件间的联系。最后将动趋式结构“V下去”与“V上去”进行比较,以考察二者所表达位移事件的不对称情况。第五章主要考察汉语动趋式结构以及位移事件在哈萨克语中的表达形式。哈萨克语一般由“副动词+助动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动词来表达位移事件,其中助动词是语义虚化了的动词,与副动词组而成为复合动词。本文通过观察,初步推断哈萨克语属于动词框架语言,却又与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略有不同,所以我们将哈萨克语看作是非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和余论。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梳理,并对本文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说明和补充。
【关键词】:趋向补语 位移事件 不对称 哈萨克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16
  • 1.2.1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1-15
  • 1.2.2 存在的问题15-16
  • 1.3 结构安排与语料来源16-17
  • 1.3.1 结构安排16
  • 1.3.2 语料来源16-17
  • 第二章 “V下去”位移事件结构17-28
  • 2.1 “下去”的语义特点17-22
  • 2.1.1 空间意义17-19
  • 2.1.2 非空间意义19-22
  • 2.2 “V下去”所表达的位移事件22-27
  • 2.2.1“V下去”所表达位移事件的特点22-27
  • 2.2.2“V下去”所表达位移事件的联系27
  • 2.3 小结27-28
  • 第三章 “V下来”位移事件结构28-45
  • 3.1 “下来”的语义特点28-33
  • 3.1.1 空间意义28-30
  • 3.1.2 非空间意义30-32
  • 3.1.3 时间意义32-33
  • 3.2 “V下来”所表达的位移事件33-40
  • 3.2.1“V下来”所表达位移事件的特点34-39
  • 3.2.2“V下来”所表达位移事件的联系39-40
  • 3.3 “V下去”与“V下来”的不对称40-44
  • 3.3.1 空间位移事件中的不对称41-43
  • 3.3.2 时间位移事件中的不对称43-44
  • 3.4 小结44-45
  • 第四章 “V上去”位移事件结构45-57
  • 4.1 “上去”的语义特点45-48
  • 4.1.1 空间意义45-47
  • 4.1.2 非空间意义47-48
  • 4.2 “V上去”所表达的位移事件48-53
  • 4.2.1“V上去”所表达位移事件的特点48-53
  • 4.2.2“V上去”所表达位移事件的联系53
  • 4.3 “V下去”与“V上去”的不对称53-56
  • 4.3.1 空间位移事件中的不对称54-56
  • 4.3.2 时间位移事件中的不对称56
  • 4.4 小结56-57
  • 第五章 汉语动趋式结构在哈萨克语中的对应形式57-69
  • 5.1 汉语趋向补语在哈萨克语中的表达形式57-61
  • 5.2 哈萨克语位移事件的表达61-68
  • 5.2.1 简单位移事件62-64
  • 5.2.2 出现起点的位移事件64-65
  • 5.2.3 标明方向的位移事件65-66
  • 5.2.4 致移事件66-68
  • 5.3 小结68-69
  • 第六章 结语69-72
  • 6.1 主要结论69-70
  • 6.2 余论70-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邱广君,李铁根;从徒手客移动词的搭配看其语义特征[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年03期

5 陈忠;;复合趋向补语中“来/去”的句法分布顺序及其理据[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6 齐沪扬;;对称性原则和变换分析[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陈嘉映;说隐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马玉汴;;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10 李婷;谈谈“动趋结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本文编号:640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40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