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语用模式到现代诗语

发布时间:2017-08-09 09:25

  本文关键词:从语用模式到现代诗语


  更多相关文章: 语用模式 日常话语 现代诗语


【摘要】: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触动了人们许多新认知。反思语言的本质属性特别是语用模式的利弊:一方面为自己的生存规范制作实用"框架","自我定义"地解释万事万物,成为人们征服与统治万物的强大武器;另一方面,众多语用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失真、陷阱、盲区、暴力与牢笼。语言在语用模式的日常轨道上,演变为某种固化的语言藩篱,而诗语,尤其是现代诗语则部分改变了这种关系,使人与语言处于更自由审美的状态。现代诗语突破各种语用枷锁,朝向无限的陌生化开放,重新复活了人的感官、想象与梦想。现代诗语呈现的不管是本真化还是人工化倾向,都指向语言艺术的最高级别。
【作者单位】: 厦门城市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语用模式 日常话语 现代诗语
【基金】:中国作家协会2011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现代诗语言研究”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语言的“三性”与语用模式信息大爆炸是20世纪最大的语言背景,语言成了这个时代最突出、最急切的问题。语言代替认识论成为语言论转向的核心,引领了人们对语言属性、本质进行一场彻底的“洗礼”与反思,酿成堪称划时代的“范式”革命。语言学也以空前的进展成为领先的学科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8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董丽云;;悠游之丛林——海德格尔与艾柯阐释观比较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党生;汉水中上游日常话语现代转型研究报告[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王娟;;《离骚》中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3 杨文慧;;从主位结构的运用看跨文化语用差异和语用定势[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4 柴改英;创建语篇分析语用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哲学基础[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罗春英;;留学生话语活动中的语用模式及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12期

6 方梅;;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J];当代修辞学;2011年01期

7 宫同喜;;R. Giora的“等级凸显假设”观点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8 邓军 ,李萍;《春秋》词语感情色彩的语用分析[J];修辞学习;2000年02期

9 MariBromanOlsen,陈前瑞;《词汇体与语法体的语义和语用模式》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10 张芳平;从日常话语新方式说到汉语言共时发展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碧芸;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韩宇轩;从关联—顺应理论角度研究外交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谭善明;从话语修辞到认知修辞[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桂珍;[D];安徽大学;2003年

5 佟艳红;大学校园蒙汉语码转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4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44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