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去”句法与语义原型解读
本文关键词:汉语“去”句法与语义原型解读
【摘要】:"去"的语义范畴一直是学界研究争议的热点,其作为趋向动词之解已为人部分人所接受,随着现代口语的发展,其作为介词甚至虚化为叹词的川法也比比皆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相关要素与特征对占汉语与现代汉语"去"的词类语义进行胛读,"去"的多义使其在理解上具有一定模糊性,但本质上有内在家旅相似性,原型成分决定其具体语境下的语义。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外语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去” 句法解读 语义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去”的意义一直是学界比较热衷的话题,查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近十年(2004-2014)以“去”为专门语料研究发表的论文有64篇,人都认可“去”作趋向动词。在对“去”的词义流变研究中,主要有以几种观点:何洪峰将“去“理解为时间介词,并认为其作为处所介词词性需回归为原始动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洪峰;;“去”字可作时间介词辨[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2 刘丹青;;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J];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3 李先银;;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2期
4 陆俭明;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4期
5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涛;;古诗词教学“美”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2 何水英;;从对屈原的评论看司马迁的文学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胜璋;;论《水浒传》中的奇幻色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李慧敏;;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胡远培;;先秦神话——华夏民族早期的思想系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彭婷婷;;“捣衣”释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王培敏;;略论胡适诗歌的“言之有物”及叙事成分——兼及元稹、白居易与乐府民歌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廖荣娟;;《古书疑义举例》文例略论(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夏君;;诗的批评 批评的诗——“论诗诗”的艺术魅力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俭明;王黎;;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颜水生;;历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说“种的退化”主题新解[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马彪;;“(肯)綮”的音形分歧应该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有德;宋晓平;;儒家教学观与我国数学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颜伟;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动词语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花;;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刘丹青;;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J];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3 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1期
4 刘丹青;;叹词的本质——代句词[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2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李明;;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7 邢福义;;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8 杨树森;;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J];中国语文;2006年03期
9 刘丹青;;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2009年01期
10 陆镜光;;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祥;;原型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2 秦倩;秦乐娱;;原型范畴理论“是”与“非”[J];求索;2008年05期
3 时红;;原型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1期
4 汪云芳;乐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柳超健;;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7期
6 李颖;祁雪;吴春红;;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S1期
7 张丽影;王学森;;浅谈原型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8 任丽;;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9 关海丽;;原型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新西部;2010年12期
10 徐艳红;;“花园路径现象”的原型范畴理论阐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灵;;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对“玩+N”构式的解读[A];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第二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暨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论文集[C];2013年
2 朱炜;;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章梦云;;“幸福”的认知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柳明月;;谈原型范畴理论中对词类划分的问题——对“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英译文中“fish”词性问题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雅菲;英汉基本色彩词义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杨;原型范畴理论与名词意义的拓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祁雪;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秦鹏;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一天;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德语词义变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赛男;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7 王应应;原型范畴理论下字族化新词生成研究[D];三峡大学;2013年
8 马楠草;原型范畴理论在高职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年
9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秋敏;原型范畴理论下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0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7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