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V看”格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VV看”格式研究
【摘要】: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对书面语的研究,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句法格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VV看”格式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使用频率高,结构稳定,呈一定的规律性分布。而且其结构特殊,在动词重叠基础上加“看”,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本文从历时角度对“VV看”中的“看”的词性和意义的演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录的所有动词,总结“VV看”中的“VV”与动词重叠的异同,还从语用学理论入手,对“VV看”结构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VV看”句式的研究现状,包括对助词“看”的研究,对动词重叠的研究以及语用学的相关研究;还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VV看”中的“V”与“看”。将“VV看”的各组成部分逐一分析讨论,首先分析“VV看”中“V”的特点,然后讨论“看”的语法意义,并分析“看”的演变的动因。第三部分为“VV看”的语法特征的研究。主要讨论“VV看”中的“VV”与动词重叠的比较,从语法意义、句法特征上对比两者的异同,并分析了现代汉语“VV看”的几种表现形式,还分析了“VV看”与“VV,看”的差异。第四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从语用学的角度讨论“VV看”。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和新格赖斯原则、霍恩的Q原则和R原则、预设理论来分析“VV看”,并根据汉语的特点,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新的阐述。“VV看”中的“看”是表示尝试意义的助词,与“V”共同构成“VV看”的语法意义,即表示“尝试着V,并得出某种结论”。语法层面的研究固然重要,但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的手段,“VV看”格式还应从语用方面进行探究,因此,本文根据合作原则、关联理论、霍恩的Q原则和R原则和语用预设这四个方面的理论来探讨“VV看”句式的含义。
【关键词】:VV 看 动词重叠 比较 语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0.1 研究现状9-11
- 0.1.1 对“VV看”格式的研究9
- 0.1.2 对助词“看”的研究9-11
- 0.1.3 其他相关研究11
- 0.2 选题的现实意义11-12
- 0.3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12
- 0.4 语料来源12-13
- 1 “VV看”中的“V”与“看”13-23
- 1.1 “VV看”中的“V”的特点13-15
- 1.2 助词“看”的产生与演变15-18
- 1.3 “看”演变的动因18-22
- 1.3.1 句法位置的改变19
- 1.3.2 语义泛化19-20
- 1.3.3 主观化20
- 1.3.4 重新分析20-21
- 1.3.5 转喻21-22
- 1.4 “看”的语义22-23
- 2 “VV看”格式的语法特征23-35
- 2.1 “VV看”中的“VV”与动词重叠之比较23-31
- 2.1.1 “VV看”与动词重叠在语法意义上的比较23-27
- 2.1.2 “VV看”格式与动词重叠在句法特征上的比较27-30
- 2.1.3 “VV看”格式与动词重叠在语体风格上的比较30-31
- 2.2 现代汉语中“VV看”格式的几种表现形式31-33
- 2.3 “VV看”的句式表达33-35
- 2.3.1 S+VV看,X33-34
- 2.3.2 X,S+VV看34
- 2.3.3 S+VV看,其他/其他,S+VV看34
- 2.3.4 S+VV,看+X34-35
- 3 “VV看”格式的语用研究35-53
- 3.1 引言35-36
- 3.2 以会话含义理论分析“VV看”36-40
- 3.2.1 合作原则与“VV看”37-40
- 3.3 以关联理论及新格赖斯原则分析“VV看”40-44
- 3.3.1 关联理论40-44
- 3.4 以霍恩的Q原则和R原则分析“VV看”44-49
- 3.5 以预设理论对分析“VV看”49-53
- 结束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卫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戴雪梅;动词重叠的条件[J];汉字文化;1989年Z1期
3 荣晶,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2000年01期
4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重叠[J];民族语文;2000年03期
5 杨麦姣;谈古今汉语的动词重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6 刘红曦;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徐连祥;从音节特征看动词重叠的适用范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夏群;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屈哨兵;湖北宣恩话“V下V下的”动词重叠及相关问题[J];方言;2001年02期
10 刘永发;是动词重叠,还是借动词为量词?[J];克山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72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7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