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条件句的历时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汉条件句的历时演变研究
【摘要】: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条件句都被看作是重要的语言学研究内容,因此,语言学家们对条件句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以前的学者已经从传统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英汉条件句已经进行了一些层面的研究,分别是关于其定义、分类、原型及语义等的分析或对比研究。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部分是对英汉条件句在结构或认知上的对比,很少有研究是关于二者历时演变的对比。本文对英汉条件句历时演变过程进行描写、分析和对比研究,并对二者历时演变的深层认知动因进行解释。本文研究对象是具有标记的条件句的语法化,所涉及的是英语if条件句和汉语“如果”条件句。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古代英汉语时期一直到现代英汉语时期的语料,本文首先探讨了英语if条件句和汉语“如果”型条件句的历时演变过程。讨论结果显示:(1)英语的if型条件句源于gyf/gif型条件句。英语条件句引导词if历时演变过程为gifgyfif0。这个过程的动因主要是重复使用和重新分析。而英语条件句分为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经过历时演变,非真实条件句的动词结构固定下来并且比较特殊,用过去式表达与现在和将来的可能情况相反,用过去完成时表达与过去事实相反。而这个历时演变过程的动因主要是类推和主观化。与此同时,if型条件句表达的语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而逐渐扩大,可以引申为表示对比、解释、寒暄礼貌、评论等,语用功能也随之扩大。(2)汉语“如果”型条件句主要是受到“如果”二字的语义演变的影响。“如果”型条件句便是由“若果”结构演变而来。“如果”一词宋代才开始出现,它是在“若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两者都经历了“假设连词+语气副词”到“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这样一个历时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分析以及类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到了明代,“如果”完成了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转变成为了一个专职的条件连词。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尝试找出英汉条件句历时演变的认知动机以及二者历时演变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英语if条件句和汉语“如果”条件句的历时演变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即受到人们观察事件的角度和关注点不同的促动。二者语法化的过程同样具有相似的特点和类推以及重新分析机制。相对于汉语“如果”条件句的历时演变,英语除了类推和重新分析机制外,主观化也更为明显和重要,且汉语条件句的语义偏好发生改变。与此同时,if和“如果”都有发生语义扩展。此外,二者的形态、程度和历时演变路径也存在差别。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者有不同的主观化程度,具有相似点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有共同的转喻机制。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不同语言中句型历时演变的对比研究,且对教师教授英语if条件句或“如果”型条件句,学生学习英语if条件句或汉语“如果”条件句及翻译人员从事英汉互译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条件句 语法化 历时研究 英汉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H314
【目录】:
- Abstract4-7
- 摘要7-12
- Introduction12-18
- 0.1 Background of This Thesis12-13
- 0.2 Aims of This Thesis13-14
- 0.3 Method of This Thesis14-15
- 0.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8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8-26
- 1.1 Researches of English Conditionals18-22
- 1.1.1 Researches of English Conditionals Abroad18-20
- 1.1.2 Researches of English Conditionals Domestic20-22
- 1.2 Researches of Chinese Conditionals22-23
- 1.3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ditionals23-24
- 1.4 Summary24-26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s26-40
- 2.1 Definit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26-29
- 2.2 Characteris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29-32
- 2.2.1 Unidirection29-30
- 2.2.2 Graduality30-31
- 2.2.3 Generalization31-32
- 2.3 The Mechanisms of Grammaticalization32-35
- 2.3.1 Reanalysis32-33
- 2.3.2 Analogy33-35
- 2.4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35-38
- 2.4.1 Metonymy in Grammaticalization36-37
- 2.4.2 Subjectivization37-38
- 2.5 Summary38-40
- Chapter Three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Process of English Conditionals40-54
- 3.1 The Syntactic Forms of if-Conditionals in Modern English40-41
- 3.2 The Division of English History41-42
- 3.3 Diachronic Evolutional Process of if-Conditionals42-52
- 3.3.1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Path of if-Conditionals42-45
- 3.3.2 Semantic Extension of if-Conditionals45-49
- 3.3.3 The Evolution of Unreal Conditionals49-52
- 3.4 Summary52-54
- Chapter Four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onditionals54-70
- 4.1 The Syntactic Forms of ru guo-Conditionals in Modem Chinese54-55
- 4.2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Process of ru guo-Conditionals55-66
- 4.3 The Motivations and Mechanism of ruguo-Conditionals66-67
- 4.4 Summary67-70
- Chapter Fiv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ditionals70-90
- 5.1 Similarities70-76
- 5.1.1 Similarities in Diachronic Evolutional Process70-72
- 5.1.2 Similarities in Diachronic Evolutional Mechanism72-76
- 5.2 Differences76-81
- 5.2.1 Differences in Diachronic Evolutional Process76-77
- 5.2.2 Differences in Diachronic Evolution Mechanisms77-78
- 5.2.3 Differences in Diachronic Evolution Degree78-81
- 5.3 Cognitive motivation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81-88
- 5.3.1 Subjectivization81-84
- 5.3.2 Metonymy84-88
- 5.4 Summary88-90
- Conclusion90-94
- Bibliography94-102
- Acknowledgements102-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为光;;“所谓”的功能及主观化[J];当代修辞学;2011年05期
2 刘晓芬;;“所谓”的主观化历程及其功能扩展[J];文学教育(上);2012年03期
3 张罗平;;影像中的环境因素:客体的主观化[J];人像摄影;2011年05期
4 李龙海;论西方认识论的主观化倾向[J];学习与探索;2002年04期
5 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6 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7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2期
8 高顺全;;“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秋娜;;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周静;徐李洁;;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逯建;;论经济学的主观化及其历史意义[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章望婧;;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你说”的主观化及相关问题[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石必胜;;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障碍及对策[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碧;“去意义化”的意义[N];中国摄影报;2012年
2 王冬斌;与人分享不如自己消化[N];中国摄影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岚;李清照诗词英译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陈曦;英汉条件句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秀芬;主观化的功能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5 段丽;汉语系词“是”的主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邱玲;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D];湖南大学;2010年
7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余乐;“按说”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
10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0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8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