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X的”称谓语的转喻认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1:25

  本文关键词:“X的”称谓语的转喻认知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x的”称谓语 转喻 邻近性 凸显性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字结构比较常见,并且其使用频率很高,同时也是语法研究中的热门的课题,对其的研究在语言学界从未间断。而其中指人“的”字结构,即本文研究的“的”字结构称谓语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但是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其语法结构,如朱德熙、袁毓林、陆俭明、吕叔湘等学者主要对“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能否指称人或者物、省略中心语的规则等进行探讨。本文依据转喻理论,梳理了汉语中“的”字结构作称谓语的特点,描述了“的”字结构作称谓语的不同类型,进而揭示出“的”字结构称谓语的内部机制,以及“的”字称谓语结构意义获得中的转喻思维。本文结合认知转喻理论对“的”字结构称谓语进行了分析后发现:1.“的”字结构称谓语在邻近关系方面主要体现在空间和物质认知域的邻近关系,行为、事件和过程中的邻近,总成和堆拢认知域中的邻近关系;2.“的”字结构称谓语在凸显关系方面主要体现在指别凸显,主题凸显和关系凸显三个方面;3.邻近与凸显的互动关系主要有:在某些时候邻近性更突出,或者凸显性更加突出。本文重点讨论了“的”字称谓语的意义和转喻操作机制的问题,这项研究展示了“的”字称谓语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也体现了转喻思维的普遍性。我们希望该研究对前人的转喻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并对“的”字称谓语的其他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x的”称谓语 转喻 邻近性 凸显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7
  • 摘要7-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1
  • 1.3 Data Collection11-12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2
  • 2.1 Studies on Appellation14-19
  • 2.1.1 Definition14-15
  • 2.1.2 Previous Research of Appellation at Home15-17
  • 2.1.3 Previous Research of Appellation Abroad17-19
  • 2.2“X de”structure19-20
  • 2.3 Relationship between“X de”and Appellation20-2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22-32
  • 3.1 Basic understanding of metonymy22-25
  • 3.1.1 Rhetoric level22-23
  • 3.1.2 Sematic level23
  • 3.1.3 Cognitive level23-25
  • 3.2 Cognitive Processes of Metonymy25-26
  • 3.2.1 Cognitive Framework25-26
  • 3.2.2 Salience26
  • 3.3 Metonymy and ICM26-32
  • 3.3.1 Whole ICM and its Parts27-28
  • 3.3.2 Parts of an ICM28-32
  • Chapter Four Contiguity in“X de”Appellation32-44
  • 4.1 Spatial and Substance32-37
  • 4.1.1 Spatial Part and Whole33-35
  • 4.1.2 Container and Contained35-37
  • 4.2 Action/Event/Process37-41
  • 4.2.1 Action/Event/Process and State38
  • 4.2.2 Action/Event/Process and Participant38-41
  • 4.3 Assembly and Collection41-44
  • Chapter Five Salience in“X de”Appellation44-54
  • 5.1 Brief Introduction of Salience44-45
  • 5.2 Target meaning in Salience45
  • 5.3 Classification45-54
  • 5.3.1 Reference salience45-48
  • 5.3.2 Theme Salience48-51
  • 5.3.3 Relationship Salience51-54
  • Chapter Six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iguity and salience54-60
  • 6.1 Interaction of contiguity54-56
  • 6.2 Interaction of salience56-60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60-62
  • Bibliography62-66
  • Appendix A66-68
  • Appendix B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2期

2 张月洁;;浅谈汉英称谓语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1期

3 周梅芳;;当代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的“凝固化”现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靳晓红;;大学生称谓语的习得[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3期

5 孙荣;刘洪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胡剑波;;“老”+职衔称谓语[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7 王晶;;试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豆敏;;浅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9 范炎培;;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珍;;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发元;;汉俄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发元;;从文化差异看汉俄称谓语的异同[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徐敏慧;;从文化身份的改变看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以《丈夫》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德用;张瑞娥;;调适语义,彰显功能——称谓语在翻译中的语义嬗变与功能指向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清(Metcha Sodsongkrit);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丹;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称谓语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艺飞;近年来称谓语的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斐斐;中韩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邱小松;中国北方农村称谓语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张艳丽;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泛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马晨;语域视角下《人民日报》中的称谓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吴超;现代汉语通用社会称谓语的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含笑;人际距离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李仁哲;俄韩称谓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秦元梅;汉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多角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sョ,

本文编号:680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80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