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
本文关键词: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
【摘要】:复合词内语素意义是指语素在构成词时所显示的意义。对于复合词来说,成词时的语素义和词义关系密切。但在词汇发展的过程中,也常导致复合词内部语素意义发生变化,尤其是传承复合词。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包括语素意义改变和语素意义脱落两种方式。影响语素意义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词义对语素意义的影响;语素的语义地位对语素意义的影响;语素的类推造词能力对语素意义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潜在动力,则是复合词的理据重构。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关键词】: 传承复合词 语素意义 理据重构
【基金】: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20121002702)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复合词内语素意义是指语素在构成词时所显示的意义。对于复合词来说,成词时的语素义和词义关系密切。但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也常导致复合词内部语素意义发生变化。本文主要选取传承式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基于以下两点原因:1.传承式复合词多由短语凝固而来,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王小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同场词语附注照应指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于屏方;杜家利;;汉英动物词位派生义项的系统对比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洁;;试论新词的可接受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5 李昊;;小议“谈何容易”[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6 陈宇涵,任汇江;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模式[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马建奎;;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研究述评[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唐子恒;;词义“贬值”现象浅论[J];长江学术;2007年04期
9 沈林;略论词的本义和词语搭配的关联[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邱震强;汉语表顺序关系的义素系统的封闭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华林;;关于汉语释义基元词的界定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戴玲真;;从《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看语义场理论在分类词典编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龙华;定义问答检索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赛;现代汉语动态词义信息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葛春意;关于人体隐喻词语的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科;汉语中“悲伤”类义位的理据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付丽君;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团花;内向型汉英词典中英语对等词多维辨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江晓霞;现代汉语饰词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陈杰一;“A+V”双音复合词语义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欢;“A_1+A_2”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玉瑶;现代汉语非基本颜色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J];古汉语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泽;;双音化:偏义复词在演变中语素义的模糊与失落[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2 颜红菊;;复合词语义成分的符号实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李玉玉;;并列式双音复合词语义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7期
4 唐倩;;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素教学[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李丽琴;;语素教学法与构词法在对外汉语词汇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0年20期
6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语素的表义关系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邱震强;;论汉语语素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郭胜春;;常用合成词语素显义类型统计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郑厚尧;;多义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关系计量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马楠;;词典词性标注的单位问题[J];辞书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红;;汉语本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浅析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的结构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余克强;;非同素同构异形词的系统性规范[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郭颖;;《诸病源候论》中活跃的构词语素浅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永耕;“浑”、“混”之别与异形词的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谢仁友;“身分”还是“身份”[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郑厚尧;汉语双音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吴茗;现代汉语常用语素项属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玲娜;“组合”视角下的语素意义考察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2 郭胜春;汉语语素义在留学生词义获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宋美娜;偏正式复合名词的词义与语素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朴京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复合式动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类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杜威;《墨子》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谢荔;新时期现代汉语新兴双音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红姣;《大纲》中双音名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丽;《现代汉语词典》等义异形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5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8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