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互动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第一人称指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4:32

  本文关键词:互动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第一人称指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动语义学 汉语第一人称表达 指示/非指示


【摘要】:后格赖斯语境论者Jaszczolt关注话语意义表征中语义和语用及其他多种信息源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互动语义学模式。本研究运用该模式解析汉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表达和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验证该模式的普适性。通过提取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实例分析后发现,汉语第一人称指示中形式和意义不存在严格对等关系,指示与非指示界限模糊。本文认为,自我指称意义的识解是语法、语义和语用信息互动的结果。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互动语义学 汉语第一人称表达 指示/非指示
【基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1)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JQ2011031)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项目经费资助(2010921092)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语义学与语用学界面研究——词汇语用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W2013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随着后格赖斯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界限之争和界面研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学者们分别从最简论和语境论角度探讨语用和语义的关系,但没能解决经典格赖斯理论中意义划分和推导模式之间的矛盾。不同于其他后格赖斯学者,语境论者Jaszczolt认为意义研究应反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2 姜涛;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意义划分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3 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的理论走向——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的兴起[J];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4 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2期

5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6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7 张延飞;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含义默认解释模式综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8期

8 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卢志宏;礼貌与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梁志坚;;礼貌原则与外贸英语函电的语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3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项秀珍;;论礼貌的相对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卫平;曹玮玮;;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合作原则”的跨文化相对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应丽娜;中国青年拒绝策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2 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1990年04期

3 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2期

4 张绍杰;;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瑷华;俄语指示现象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何姗;;小议指示语[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11期

3 王增翠;;that的指示作用和照应功能[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高存;张允;;指示语的指示与照应功能新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悦明;;“这/那、this/that”心理距离指示现象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康宁;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7 胡瑞娟;;简析This在语篇中的指示与照应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刘丽娟;;从企业外宣文化的译介看中西文化之差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9 李玲君;试论俄语人称代词的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刘丽;;人称指示与人称变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飞凤;;英汉代词系统社交指示功能的语用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飒;时尚宠儿小灵通 来电指示更精彩[N];中国经营报;2003年

2 ;瑞士依度表瞄准中国[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婧;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日语指示体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玉山;日中椨三ヶ国姙指示奮の[昭芯縖D];延边大学;2012年

2 王颖颖;“这么”、“那么”的指示用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于伟群;汉语社交指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池花;英汉朝指示义表达方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5 刘弘;指示词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萨沙;俄汉方位指示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7 莫显良;指示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郭剑;与第一人称相关的人称指示现象的语用解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权文香;朝汉语第二人称指示对比[D];延边大学;2011年

10 陈颖;英语中人称指示照应的关联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4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04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