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古汉语舟车命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1:27

  本文关键词:古汉语舟车命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舟车 同源词 命名义 命名取象 命名特点


【摘要】:纵览古今中外,交通一直是人类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其中的舟与车两大类别的交通运载工具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对于舟车两大类交通工具的命名绝不仅限于简单随意性的符号,或由单纯的观察定型来随意取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并具备相应的理论根据,因此我们对古汉语中舟车两大类交通工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古汉语舟车名称及舟车内相关构成部件名称为研究对象,以检索出的九十八个舟车及相关部件名称为主要研究材料,先从探求古汉语舟车命名义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与归纳,并对这两大类交通工具其中的各个名称进行分类后的名源考证;再对九十八个古汉语舟车及其相关构成部件名称的命名取象进行分类,总结其命名取象的认知规律,又归纳出其命名特征。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性地探索与考察,以图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汉语内相关词汇的研究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帮助。论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古汉语舟车名称所作出的相关研究现状,确立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圈定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范围与研讨对象,同时简述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方法及理论,指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探索意义。第二部分古汉语舟车命名义及其探求方法。对检索出的九十八个古汉语舟车及其构成部件进行名义分类,利用因声求义、同源孳乳、二元互证、溯源审鉴的相关探求方法,广泛系联同源词,以图推求其命名义,即“名源之由”。第三部分古汉语舟车命名取象与特点。对检索出的九十八个古汉语舟车及其构成部件进行命名取象分类,从形体、功用、质地、综合等取象方式中,归纳古汉语舟车及其构成部件命名取象的认知选择规律,及其所具备的具象性、类比性、微差性、藏匿性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第四部分结论,总结本文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本论文存在的遗漏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舟车 同源词 命名义 命名取象 命名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一、绪论10-21
  • (一)本选题的研究现状10-17
  • 1.汉语名物词及名物命名的研究现状10-14
  • 2.古汉语舟车词及舟车命名的研究现状14-17
  • (二)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与对象17
  • (三)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17-18
  • (四)本论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8
  • (五)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18-21
  • 二、古汉语舟车命名义及探求方法21-61
  • (一)古汉语舟车命名义21-22
  • (二)古汉语舟车命名义的探求方法22-32
  • 1.因声求义22-28
  • 2.同源孳乳28-30
  • 3.二元互证30-31
  • 4.溯源审鉴31-32
  • (三)古汉语舟车名源考证32-61
  • 1.车具繁解33-49
  • (1)车具33-38
  • (2)车具构成部件38-49
  • 2.舟具繁解49-61
  • (1)舟具49-56
  • (2)舟具构成部件56-61
  • 三、古汉语舟车命名取象与特点61-70
  • (一)关于取象名素61
  • (二)古汉语舟车命名取象分类61-64
  • 1.取象于形象61-62
  • 2.取象于功用62-63
  • 3.取象于质地63
  • 4.综合取象63-64
  • (三)古汉语舟车命名取象认知选择规律64-66
  • (四)古汉语舟车命名取象的特征66-70
  • 1.具象性67
  • 2.类比性67-68
  • 3.微差性68
  • 4.藏匿性68-70
  • 四、结 论70-71
  • 参考文献71-73
  • 附录(一):古汉语舟车命名义73-76
  • 附录(二):古汉语舟车词汇表76-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79-81
  • 后记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继明;杨晓叶;;民国《云阳县志·方言》植物类名物词命名取象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臧克和;汉字取象:义理·考据·词章会通举隅[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3 赵宗来;君臣之始在伏羲教化之先见《连山》——《连山取象歌》探奥之二[J];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4 成立;有别于“摹仿论”的“取象说”[J];文史哲;1997年02期

5 马清华;感情意念的取象结构[J];语文研究;2000年02期

6 孟志刚;;跨文化交际中隐喻取象的异同[J];中国教师;2008年S1期

7 董英哲;东方智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8 赵宗来;文明肇始推伏羲仰观俯察创《连山》──《连山取象歌》探奥之一[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9 魏智子;;关于“取象”思维——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4年02期

10 卢凤鹏;《说文》“美”的语义取象考释[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旭高;;椭圆砭石的研制[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孟秋;取象不惑 落笔有韵[N];美术报;2013年

2 贾德江;心随笔运 取象不惑[N];中国改革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海平;古汉语舟车命名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8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08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4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