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塞音声母的发声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0:22
本文关键词:新化塞音声母的发声态研究
【摘要】:有关新化方言的研究成果较少,而有关新化方言实验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理论,运用实验的方法从浊音起始时间、塞音后接元音的起始音高、频谱斜率、谐噪比、基频微扰以及振幅微扰等方面研究了新化大熊山(属于圳上镇)、西河镇以及炉观镇方言塞音的声学特性。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对新化的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详细阐述了有关新化方言语音方面的研究现状、湘语、吴语塞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对本次实验的实验设计、录音材料、录音设备、录音人、测量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方言录音的背景材料等进行了说明,对本次实验的声学参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本章还区分了语音发声态中的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实验部分,主要从浊音起始时长(VOT)、塞音后接元音的起始音高、频谱斜率、谐噪比(HNR)、基频微扰(Jitter)以及振幅微扰(Shimmer)等方面研究了新化大熊山、西河镇以及炉观镇的塞音,由于元音与辅音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本文也从元音的声学特性方面出发以更好地研究塞音的特性。通过对每个声学参数的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大熊山存有带音,是“真浊音”,不同于吴语的“清音浊流”与“气声”、“弛声”。西河与炉观方言里并未发现带音,但却存在气声,且元音起始音高、频谱斜率(H1-H2、H1-A1、H1-A2、H1-A3)在这两地方言塞音的区分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噪比、基频微扰以及振幅微扰在大熊山与西河方言塞音中发挥作用,在区分炉观塞音的作用上则并不明显。最后一章结语,主要是对本文实验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解释了新化浊音清化主要是因为浊音较之于清音而言,发音更费力,此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地人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受普通话影响的成分较大,因此,当地的浊塞音走向清化并渐渐消失。新化方言中不存在舌根带音,这主要归结于发音部位的关系,发带音本身就不好维持,而舌根部位靠后,因此,舌根带音更加难以发出。本文最后就此次实验的不足与局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新化方言 塞音 实验 声学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概述9-18
- 1.1 新化县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概况9
- 1.2 新化县方言概说9-10
- 1.3 新化方言研究概述10-11
- 1.4 塞音研究概述11-16
-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16-18
- 第二章 实验设计18-29
- 2.1 实验构想18
- 2.2 方言字的选择18-23
- 2.3 录音设备23
- 2.4 录音环境及录音过程23-24
- 2.5 发音人24
- 2.6 方言背景材料24-26
- 2.7 概念区分26-29
- 第三章 新化方言塞音的浊音起始时间29-36
- 3.1 大熊山方言塞音VOT分析29-31
- 3.2 西河方言塞音VOT分析31-33
- 3.3 炉观方言塞音VOT分析33-34
- 小结34-36
- 第四章 新化方言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36-42
- 4.1 大熊山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36-37
- 4.2 西河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37-39
- 4.3 炉观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39-40
- 小结40-42
- 第五章 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42-50
- 5.1 大熊山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43-45
- 5.2 西河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45-47
- 5.3 炉观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47-49
- 小结49-50
- 第六章 谐噪比、基频微扰和振幅微扰50-62
- 6.1 大熊山塞音后接元音的谐噪比、基频微扰和振幅微扰51-54
- 6.2 西河塞音后接元音的谐噪比、基频微扰、振幅微扰54-57
- 6.3 炉观塞音后接元音的谐噪比、基频微扰、振幅微扰57-60
- 小结60-62
- 结语62-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文敏;陈忠敏;;维吾尔语的内爆音[J];民族语文;2011年06期
2 陈小红;;湖南新化孟公方言高升调(35)的中古来源[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716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16002.html